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7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世事证明,往往越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越会反对者众。赵官家也担心朝臣反对他这样做,于是有意道:如果契丹人同意,就一手交钱,一手拿钱之后拍屁股走人;倘若辽人不同意这样办,那么就用二十匹绢的价钱来换取一名契丹军兵的首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辽人精兵十万只需二百万绢就可以搞定,他的小金库还有相当的结余。

赵官家的这种心思表明:他从始至终,在对待契丹战、和一事上相当慎重。在他的努力之下,宋辽两国,终赵匡胤之世,基本上维持互不侵犯的状态,这种局面直至赵光义自立后打破。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之后,赵匡胤一面对江南用兵,一面在河北沿边等地采取各项政策,促进生产、恢复发展、安定生民、劝督农桑,增大植树造林的力度。(笔者注:植树造林,并不是单一为了绿化,恢复生态建设。也有出于军事的考虑,树多了,契丹人的骑兵就不便展开。‘逢林莫入’的道理不仅是适用于绿林好汉与江湖中人的。)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赵匡胤不忘记薄征赋敛,革除旧弊、减轻河北人民的负担。自己活的滋润,也得给百姓一个宽阔的生存空间。

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大有所为。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河北之地乃是天下根本,更得他的关注。盐,所有人无一日不食之物。历代统治者所需国计军需皆仰仗盐课,因此也可知为什么会有许多人甘冒杀头风险去贩私盐了。河北地处边陲,与强邻接壤,而且河北民风强悍,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抚不加骚扰。于是出台特区新政:通盐不禁,听商人贸易,‘官收其算’而已。赵匡胤罢禁商,安定河北民心,减轻当地百姓负担,既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更有助于边防的巩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