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北京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第一次见面,他看我来自农村,便说他身边有许多农民家庭出身的年轻学人,他喜欢和这些淳朴的人交往。但他也发现一个现象,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很勤学、很善良,对农村生活也有很深的体验,但他们在学术上所做的题目、他们的研究方向,却几乎没有一个人与农村有关。他问我这是为什么。
当时我没能回答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正式回答过钱先生。后来,我慢慢地找到了原因。第一个是表层原因。一个人进入体制以后,要按照这个体制的游戏规则来运转,才能维持自己的生计,保证自己的前程。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学者很难插手。只有在国家提倡的学术领域从事研究,才能拿到研究经费,才能产生影响,才能成为学术权威,才能拥有谋生和安身立命的资源。如果单枪匹马地开创学术的盲区甚至禁区,岂不前途渺茫?这个问题太现实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深层次的。一个人内心最沉重的东西总是最不愿意轻易面对,既然没有力气抚平自己内心那惨痛的伤痛,除了回避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们这些从农村考学出来的人,回到村里相聚的时候,一般不会谈论乡间的事情,因为我们对这些实在无能为力,除了痛苦只有绝望。我们宁愿将这痛苦和绝望压在各自的心底,而不愿意老在唏嘘感叹中相互感染。这跟我们在城里不敢研究三农问题是一个道理。那些苦难丝丝缕缕连着我们的心,连着我们的肺,连着我们的伤肝苦胆,无论抽出哪一根丝,都洇着我们的鲜血,根本无法拉开理性的距离予以审视和梳理,学术研究也就无从做起。等到三十年四十年之后,内心的伤痛感也许淡漠了一些,但那时候已经接近人生的黄昏,哪里还能从头收拾关于农村的学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