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不断加强垄断效应,即使企业效益低下也能通过提高产品服务价格实现高收益,内部则不断提高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造成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和企业发展不公。1997年,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全面亏损,国有经济岌岌可危。之后几年,通过破产、收缩、集中等办法国有企业慢慢恢复了元气,目前已经成为经济中最有权势最有力量的一支。但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代理人问题、内部控制人问题、所有者缺位问题、投资效率低下问题、权责不对等问题以及历史包袱沉重问题注定今天国有企业的辉煌只是建立在各种垄断保护之上,他们的辉煌给整体经济带来了溢出效应。国有企业在充分竞争市场上由于失去了垄断保护节节败退,例如汽车制造业、纺织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等,国有企业不是败给外资企业就是败给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败退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垄断势力越强,这个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反而越弱,而对整体经济和消费者福利的伤害就愈大。
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制造业。用一句话来概括汽车制造业市场换技术战略就是“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交了一张白卷”,白白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贷款、技术等支持,和国家的产业保护政策(不对民营企业开放)。到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国有企业能够完整生产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轿车,核心技术一直牢牢掌握在外资手中,沦落到了当外资汽车巨头加工车间的地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是中国企业的“三巨头”,国家对他们倾注无数心血,怀抱无限期望,希望它们能在国家支持和中国庞大市场供养的基础上搞自主创新,打造本土品牌;可是这些被政府宠坏了的浪荡“共和国长子”却忽悠国人说,开发一款轿车需要十几亿至二十几亿美元投资;如果一款车的产量达不到30万至50万辆,开发出来也是赔钱,这实际上是说,中国人一、二十年内别指望开上自主品牌轿车。然而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从市场上摔打出来的本土民营汽车厂商生生用自己的实践打破了这两个“神话”。民营汽车厂商比亚迪,不仅从2007年底就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比美国和日本的类似尝试领先至少一年,而且该公司最近还在谈判向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厂商出售其电池技术。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吉利是惟一一家真正实现EPS大批量生产的厂家,并且已经研发到了第六代,应用到了第三代;吉利某些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例如吉利研制的四速变速箱几乎已经可以和世界顶级宝马车的变速箱相媲美。而像上汽集团这样的国企到现在居然还在跟政府要这个要那个的,还有脸面说自己在自主创新。可以预期,如果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不汲取教训,不苦练内功,只想一门心思过“大少爷”生活,美国通用汽车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