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婚姻,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奉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对家庭伦常的注重由于儒生的渲染出现了过头的封建教条观念,甚至限制男女正常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交往,与春秋时代相对男女交往和社会关系相对自由的情况迥然不同。这大概也与宗族解体,人们自由择居、不同姓氏、背景的“陌生人”混居在一地的新时代特色有关系。过去人们聚族而居,同姓男女禁止通婚,彼此是兄弟姐妹,大家庭内的男女交往自然相对自由。现在不同姓氏、背景的家庭混居在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为防止女儿被不良男子诱惑,妻子发生“婚外恋”,男性家长们普遍有强化、严格男女界限的倾向,再被孟夫子等大儒一发挥,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春秋时期十分流行的“收继婚”现象,即父死、子侄可娶生母外的诸母为妻,兄死、弟弟可娶嫂子为妻的习惯,在战国时期逐渐为社会所屏弃。这种后来视为乱伦的婚姻习俗本是古代氏族大家庭生活的产物,一可以照顾未亡人、二可以解决异姓女性不足、三有助于繁衍宗族后代、四可以减少向族外求取配偶的财富支出。并非古人特别好色,这种习俗到明末清初时在满族中还有残存。
丧葬风俗在战国时代也因社会变化而发生显著变革。宗法制、宗族聚居制既然完全解体,传统的族墓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战国初期开始,先是各国君主陵墓从传统公墓中分离、单独营建,后来中小贵族也不屑和庶民使用同一个墓地,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一套新的区别死者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丧葬制度。过去普遍重视墓主人棺椁的大小、重量、材质、质量,以及陪葬品的多寡,现在则突出强调坟墓的高大程度。根据封土堆大小来判断墓主身份高低这是前所未有的,诸侯的陵墓更是宛如山丘,从战国时代开始,封建君主的陵墓专称为“陵”。但是由于宗族制解体,小家庭生活成为主流,因血缘亲属观念日益淡薄,普通人家死者家属对死者的丧礼和祭祀远没有从前隆重、复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