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国储和粮食收购企业高价收粮,等于阻断了社会粮食价格均衡机制。 虽然粮食的价格弹性低,但是粮食收购的过程也是遵循经济规律的,打个比方,假如农民手中有100斤粮食,在1.00的价格上愿意卖35斤;在1.20的价格上愿意卖20斤;在1.5的价格上愿意卖15斤,在2.0的价格上,愿意卖10斤;在3.00的价格上愿意卖5斤。 那么,当粮食收成减少20斤,那么就等于 在1.00价格上的粮食就减少了20斤的销售。 那么,收储就应该持续提高价格,在2.00的位置、甚至更高的价格上收够粮食。 不论连年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而且,粮食销售价格可以通过粮食收购的总成本进行平摊,比如说将粮价保持在1.5元左右。 因为,还有大部分粮食是在1.5块或者之下收购的。 这样,因为粮食价格总体相对平稳,所以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率也不会太高。 但是,因为粮食收购政策的决定,国家开始跟农民们耍心眼,希望以低价从农民那里收到足够的粮食。 但是,不少农民看清楚缺粮的状况,而且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子女,看到国家粮食生产状况,也不让农民父母卖粮。 这个时候,就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家政策的小农心态和小农思维,与农民及其子女们的国家经济心态开始了博弈。 这种国家思维小农化和小农思维国家化的对比,就形成了粮储不收粮,粮食加工企业希望多收粮,但是被政策严厉禁止的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粮食情况变得越来越清晰。 粮食加工企业因为被限制屯粮的数量,必须要更频繁地补充库存,否则就会因为原料短缺而停工。 同时,人们也逐渐了解粮储的状况,人们发现不少储备库里已经基本上没有国家粮食储备了。 有的 这意味着一种概率较大的可能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方面粮食加工企业需要购买大量粮食;另一方面粮储里已经没有粮食了。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粮食收购企业和粮储去农民手中收粮,可能都需要按照更高的价格买粮,甚至以最高价买粮。 如果不买粮,粮食加工企业断粮,也就意味着城市和乡镇中的非农人口面临断粮。 如果按照最高价买粮,不仅会再度大幅推高粮食价格,而且会让农民更加惜售。 当价格和饥饿相权衡的时候,天平将完全向挺住了的农民们倾斜。 这时候农民已经挺过了很长时间,大不了再多挺一两个月,钱早赚晚赚都差不多。但是,大量非农人口吃不上饭的时候,城市和乡镇是挺不了一两个月的。 人们没饭吃的话,整个系统就要乱套了。 所以,到时候所有议价权都在农民手中,农民就是将粮食价格翻倍、翻几倍都是可以的。 当被打压了几个月的价格重新开始上涨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价格失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