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0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当然,中国政策对于粮价的打压不遗余力。在农民的粮食种植持续减少的同时,中国民众的粮食消耗和浪费越来越大,导致中国粮食从紧平衡的富余,变成粮食短缺,而且缺口越来越大。 2005年取消农业税,并且国家对种粮采取一定补贴后,农民种粮的热情开始高涨。 另外,由于农民开始购买高产种子,以及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因此中国粮食获得显著的提升。 但是,这样的产量提升并不是可持续的,不论种子还是化肥的使用,所有产量提高都是以加速消耗地力而实现。大量使用的结果,就是加速土地肥力的下降。 2-3年后,即便使用再好的种子和化肥,土地都因为肥力下降而开始减产。 同时,由于通胀加速,农资价格在持续上涨,让农民种粮越来越无利可图。 大量农民开始弃耕粮食,或者转而种植经济作物,或者种粮“双改单”,甚至直接弃耕。 加上工业和城市用地的“血盆大口”吞噬优质耕地,中国的粮食产量开始不可逆的减少。在2010年,当统计局告诉世界,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得丰收的时候,中国全面转成粮食进口国。 在2010年中国的粮食进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包括进口总量将近6000万吨的大豆(将近5500万吨)、小麦(120万吨)、玉米(超过150万吨)、稻米(媒体数据超过35万吨,不考虑走私进口)、猪肉等等粮食及相关食物产品,还不包括棉花和食糖等经济作物。 即便是这样,到2010年秋季,因为粮食减产,缺口变得更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秋收之后,国家粮库因为消耗过度,开始开始补充粮食库存,同时粮食加工企业也在为来年的生产准备库存。 由于农民卖粮的过少,而市场中买粮的单位过多。 这种收购行为本来属于正常的“粮食补库”,没想到变成了争相收购粮食,“抢粮大战”竟然成为媒体描述秋季粮食收储采购的字眼。 在收购过程中,由于价格上涨,农民开始惜售,希望能够多卖一点钱。 农民惜售的结果,是粮食价格更快上涨,有些地方出现“有价无市”的状况。 粮价低迷的时候,国家可以多年如一日地忽视;但是当粮价上涨的时候,国家立即行动起来。 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停止国储粮的收购,而且严格限制粮食加工企业等食品中间环节的收购行为。 就这样,突然之间,粮食收购的少了,粮食价格“稳定”了。 或者说,市场上没人买粮了,所以粮食价格不仅“稳定”,实际上后来还下降了。 在这个买卖过程中,因为国家是独家,具有各种优势资源;而农民是散户,思维短浅、知识贫乏,所以国储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农民开始降价卖粮食,有力地保持了价格“稳定”。 需要明确的是,2010年的粮价稳定,是建立在气候异常,农民在相当程度的歉收基础上。 这种价格“稳定”的结果,就是农民种了地,但是无利可图。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