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1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2011年,维持粮食“稳定”的意图很难实现。 风调雨顺是中国粮食能够保持平稳的前提,否则中国的粮食局面基本上不可能维持。而中国在2010/2011年,经历了“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大范围干旱。粮食的“弦”已经绷得很紧,稍微出点问题可能就会“断裂”。 中国粮食供应链就像老人的身体一样,经不起变化的冲击。当天气经历酷热或者严寒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老人去世。如果在正常的气候环境下,这些老人可能还能够活下来。 而他们在酷热或严寒的天气死亡,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非“正常”的环境。 大多数强壮的年轻人适应环境,也就是经得起“折腾”。 而老人适应不了环境,经不起折腾,就被自然淘汰。 从2010年9、、10月份开始,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华北和黄淮地区就开始了高温干旱的天气。 除了中间的少许降雨之外,华北和黄淮基本上连着旱到了2011年6月份。 幸亏在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下了一场中雨,挽救了大面积的小麦。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数农民开始抗旱保苗,浇了多遍的水。 尤其是地下水较为丰富的一些洼地,包括已经干涸的河床周边地区,通过农民们的多次浇水灌溉,生长情况还较为良好。 当然,这种“较为良好”是和坡地相对比的,坡地往往因为灌溉较为困难,因此人们很少浇灌。 根据河南冬小麦主产区的反馈,在人们积极抗旱浇水的洼地良田,与2010年相比亩产减产20-30%左右。 而在人们基本上不浇水的坡地,普遍减产5成以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状况,产量也有明显差异,有的坡地产量能够达到200多斤,有的几乎绝收。 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不浇水、听天由命,减产幅度相当明显,大量土地减产超过50%、甚至80%以上。 而当小麦亩产少于200斤的时候、尤其一些田亩产在100斤左右的,就明显成了“鸡肋”让农民们处于痛苦状态。 当亩产只有100多斤的时候,农民如果花钱请联合收割机收割,然后再收拾整理,花的钱多,收入少,浪费精力多,农民收割算下来得不偿失。 当然,自己收割也非常困难,因为劳动量减不了多少,但是收成基本上没有。 因此,有的甚至连麦子都不收了,或者就让其在地里烂掉,或者烧掉做肥料。 从中国最大的产粮区河南和山东的情况来看,可以进行大致的估计,已经麦收的部分,保守估计整体减产20-30%。 考虑到种植面积减少大约20-30%,以及亩产因干旱减产20-30%,华北黄淮的冬小麦整体减产应该达到3-5成。 华北农民种植冬小麦的主要目的,是留给自己当口粮,多余的粮食才卖出去。 而种植玉米等秋粮作物,才主要是为了赚钱的。 那么,经历如此大规模的减产,必然导致农民急剧减少卖粮的数量。 就像我在2010年底开始分析的,越到后期、干旱越重,农民也就越不愿意买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