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62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2-05-17 11:46:02

随着“外资依赖”的深入,“出口导向”终于被压垮。 2006-2007年,中国“招商引资”进入“大丰收”阶段。 在外资的推动下,中国产品生产能力达到巅峰状态,大量的出口产品挤满了港口码头、公路。 这些产品大量出口到全世界,尤其是美国和欧洲。 同时,中国内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而且私人轿车也急剧增加,引发石油价格持续上涨。 在太平洋对岸,美国人一方面大量进口和购买中国产品,另一方面消耗着越来越昂贵的油价 。 终于有一天,美国人承受不了,再也没钱借贷消费了,结果“次贷危机”波及到世界经济。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直接跌入“冰窖”。 中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因为没有订单而倒闭。实力稍微强一些的企业也在苦熬。 在危机初期,全球各国政府恐慌性进行大规模刺激政策,中国、美国、欧洲都以不同方式试图挽救经济。其中,中国进行号称“4万亿”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样的计划受到国际的普遍赞赏。 结果,经过3年多的印刷钞票,中国货币总量增加了40多万亿,总量是“4万亿”的十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和铁公基等建设“如火如荼”,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建筑工程市场。 同时,全球范围超大规模的挽救措施,让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出口也一度回暖。 当然,这时候的“回暖”和2006、2007年的“如日中天”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对于活下来的出口企业,明显感觉到经济复苏,订单开始增加。 虽然利润越来越薄,但是因为订单比较满,所以企业觉得还能够接受。 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让出口变得越来越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工人对于工资要求明显提高,让已经极为微薄的利润无法承受,出口加工企业老板难以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老板只能小幅提高员工薪酬待遇,同时大量打出广告招收员工。 但是,由于工资太低,招工人招不满,因此出口企业老板减少接受订单的规模。 老板们总觉得,只要订单比自己的生产能力多,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没想到,美国出口一直处于反复,而欧洲危机也在加温,结果到2011年底-2012年初,外贸订单急剧减少,引发更多出口企业倒闭。剩下的大多数企业也重新苦熬,希望自己能够挺过2011-2012年的萧条期。 而这个萧条期比2008年的形势还明显恶化,而且除了面临继续恶化的局面外,已经看不到希望。 即使有些订单因为季节因素而稍有回暖,但是基本都是中短期订单、散单,而长期订单、大单基本上消失。 这样2010-2011年比2006-2007年差、2012比2008年的“冰窖期”甚至更差,也就是一波比一波更差的情况,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导向”已经基本终结。 (待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