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63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2-05-23 22:58:57

经济不好的时候,沿海地区的加工厂老板们面临“指数级”的困难。 作坊式工厂的小农老板们,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很多工厂老板们觉得,虽然经济不景气,总有企业能够生存下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剩者为王”。 老板们都在想着,等熬过一段时间后,其它工厂倒闭了,自己就会好起来。 因为,不论经济怎么变化,业务总是有的。 当市场淘汰一个竞争对手,自己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订单,也就有机会活下去。 从很多人的角度,这样的思维方式看上去很合理,人们觉得这样想没有问题。 不过,当人们这样想的时候,就表现出明显的小农思维,也就是从“点”出发的“单线思维”的想法。 这就是小农老板们的死亡局限,不从时间的角度考虑,不从空间的角度考虑。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所谓“社会成本”问题,也就是体制成本带来的“指数级”负担。 小农老板们只从自己的生意角度思考,但是不思考“社会成本”的问题,也就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基础设施”问题。我在“2011年的波澜壮阔”中也论述过,每当一部分工厂关门倒闭,剩下的体制费用就要集中压到还没倒闭的企业头上。 这些企业的成本不会降低,只能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一波工厂倒闭之后,也会引发相应的服务企业倒闭,人员进一步减少。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工厂倒闭之后,对于城市税源来说,是以三个层级的方式减少。 而城市成本难以压缩,因此都要摊到剩余的企业头上。 所以,越是经济困难、企业倒闭的多、剩余的企业在挣扎,摊到剩余企业头上的税费就越沉重。 同时,这个税费还不是单级,而是指数级。 我在“城市成本论”中说过的,城市是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极高的“三高”经济运行体。 随着城市的扩张,相应的成本也在“三高”的状况下,以三个层级增加。 每当城市进行一轮扩张,比如从2环路扩张到3环路,即使面积只扩大一倍,城市建设成本都要增加一倍以上。这个建设成本不可能立即摊销,而是通过城市负债的方式摊销到未来,让未来的城市形成沉重的负债。 当城市扩张到3环路后,整个城市的各种运营费用,包括交通、治安等成本也成倍增加。 而且,各种修缮的费用也成倍增加,包括交通修缮、楼宇修缮等等各方面修缮。 所以,城市每扩张一个级别,都导致城市成本的三层级增加。 当城市扩张后,这些成本都要摊销到企业头上。 这也意味着,每一波企业倒闭之后,剩余企业不仅要承担已经倒闭的企业费用,还要承担多出来的城市“三高”费用。 所以,剩下企业的单位税收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即使仅仅考虑到这样的因素,还不考虑未来世界经济可能更差、出口更少,沿海地区的企业都没有出路。 只不过,小农老板们从“点”出发的“单线思维”考虑不了这么多,所以老板们还都在撑着,希望有一天能够“好起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