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48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0-12-13 13:11:29

一一三、陶侃之死

我们知道,自东晋陶侃于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平定郭默之乱之后,东晋朝廷没有再发生比较大的动荡,而相反的,北中国则在咸和八年(333年),石勒去世,从而引发了石赵帝国一年多的内乱,同年,慕容廆去世,慕容部则也发生了内乱;紧接着,就是成汉帝国的李雄于咸和九年去世,同样的内乱爆发。

而在李雄去世的同月,东晋太尉陶侃也去世了,享年76岁。

史书称,陶侃得志以后,“潜有觊觎之志”,又说,他“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资治通鉴》也说,他“晚年深以满盈为惧,不预朝权,屡欲告老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如果陶侃有觊觎之志,大约是指在平定郭默之后,想借此废掉王导,以后回到武昌,广树私恩等等,不过,陶侃的这种作为似乎仅仅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到咸和七年(公元332年),陶侃指挥部队取得了收复襄阳的大胜以后,朝廷将要加封其为大将军,并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等待遇的时候,陶侃也是坚决推辞。

东晋朝廷四位大员陶侃、王导、庾亮、郗鉴的暂时忍让,保证了东晋政局在晋成帝咸和末年的相对稳定。而陶侃之所以保持克制的态度,大约与王敦末年保全门户的想法是一样的,当年,当钱凤问及后事的时候,王敦就曾经说过,归身朝廷是上策的话,叱咤风云的王敦到了末年尚且如此,那么,出身寒门、不仅在侨姓士族中没有地位,而且在江南士族中也素无基础的陶侃,全身而退,自然可以理解。也许,知子莫如父,陶侃也看出了自己的儿孙中,并无雄才大略、才能出众之人,可以托付后事,因此,只有知难而退,才有可能保全门户。《世说·识鉴》注引《陶侃别传》载何充之语也称:“陶公重勋也,临终高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