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认可《晋书》、《宋书》和《南齐书》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北齐魏收著作《魏书》主要参考的是邓渊的《代记》、崔浩的《国书》等,而邓渊就是前秦名将邓羌的孙子,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被命令撰写《代记》,后来,邓渊的叔叔邓晖与和跋亲密,和跋有罪被杀,子弟逃往长安,拓跋珪怀疑邓渊知情,而将其诛杀。邓渊之死“祸非其罪”,由此人们怀疑是因为他写史暴露了代国前期的丑事,拓跋珪怀恨在心,借此将其诛杀;而崔浩之死,《魏书》明确记载,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引起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愤恨而将其诛杀。由此可见,在北魏贵族入主中原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当他们再回眸看待拓跋前期的一系列事件、习俗的时候,感到十分羞耻,因此,北魏拓跋珪祖孙都对修史是高度“关注”的,《魏书》所依据这些经过“关注”过的史书,本身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因此,这部分史家多倾向于采信江南史书的记载。由于这一说法仅仅有《宋书》、《南齐书》和《十六国春秋》的记载,具体的史料阙如,也产生了很多不同方向的推测:其一是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崔浩国史之狱”条中所说的,“什翼犍于其子献明帝寔死后,即以其子妇为妻,以其孙为子。当时苻秦以及南朝不悉内情,即母拓跋珪为什翼犍之子。以后道武帝亦曾娶其母贺氏已嫁之妹即其姨母为妃,盖此类事鲜卑族不以为奇。”他的结论是:拓跋珪实为昭成(即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即拓跋寔)与贺后之子。因昭成于献明死后妻珪之母贺后,珪遂被目为昭成之子。至于拓跋珪的弟弟秦王觚则为昭成与贺后之子,史家又讳言之,乃勉强牵附,作为秦王翰之子,昭成之孙。这是因为,如果按照《魏书》的记载,拓跋珪是贺氏的遗腹子,可是,在《魏书,献明皇后传》中,却记载“后少子秦王觚”云云,也就是说,拓跋珪之父拓跋寔去世后,贺氏又生有儿子拓跋仪、拓跋觚,那么,拓跋觚之父是谁呢?周一良先生认为是拓跋什翼犍,而唐长儒先生则认为“当时献明太子拓跋寔死后,贺氏收继为(拓跋)翰妻所生”。也就是说,周先生认为是拓跋什翼犍纳了儿媳,而唐先生则认为是拓跋翰纳了嫂子。不管如何,拓跋部早期的这种风俗,对于接受了汉化影响的北魏皇帝们来说,都是一种“国恶”而讳莫如深。其二,是在周先生推断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推断。他们认为,从《魏书,献明皇后传》中记载,贺氏于皇始元年(公元396)46岁去世,逆推贺氏在拓跋寔去世、拓跋珪出生的公元371年,则年仅21岁。这位妙龄美女儿媳让拓跋什翼犍看中了,并强取为自己的老婆,这引起了拓跋寔的愤恨,而长孙斤谋杀拓跋什翼犍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企图谋杀拓跋什翼犍的不是长孙斤,而恰恰正是拓跋寔。同时,《魏书》记载的拓跋寔、拓跋寔君、拓跋翰均属于编造的名字,《北史,魏宗室传》记载:“昭成皇帝(即拓跋什翼犍)九子:庶长曰寔君,次曰献明帝,次曰秦王翰,次曰阏婆,次曰寿鸠,次曰纥根,次曰地干,次曰力真,次曰窟咄。”为什么其他几子均为音译,而只有拓跋寔君、拓跋寔、拓跋翰似是汉语呢?且《新唐书,宰相世系》还称:“什翼造七子:一曰寔君,二曰翰,三曰阏婆,四曰寿鸠,五曰纥根,六曰力真,七曰窟咄,寔君生道武皇帝珪”云云,里面根本就没有拓跋寔的名字,而是将拓跋寔君与拓跋寔混同为一人。于是,他们推测史官在遵照上命删除史料的同时,也故意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拓跋寔君(弑君)、拓跋寔(弑),似乎就是在提示后人弑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拓跋珪的“父亲”。而拓跋珪的父亲真实名字呢?就是翼圭。我们还记得,在前燕灭亡前夕,前燕尚书左丞申绍就曾经这样评价拓跋什翼犍,说他“疲病昏悖”,纳儿媳而引发拓跋部父子之间的仇杀,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前燕君臣看来也自然是属于昏悖之事的,申绍的这一说法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其三、以为献明帝拓跋寔此人就是伪造出来的。吕思勉先生就是这种观点,他认为,《魏书》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讳拓跋什翼犍被前秦俘虏的丑事,另一方面,又避讳了世子的忤逆,再者,又避讳了以后道武帝拓跋珪剪灭舅氏的忤逆行为——如果拓跋珪就是拓跋什翼犍的儿子的话,那么,慕容氏就是拓跋珪名义上的舅氏。吕先生之所以这样怀疑的理由还在于:史书上所称的献明帝、秦王翰、拓跋寔君均没有事迹可寻,就连所云的阏婆、寿鸠、纥根、地干、力真等人也没有事迹可考,《资治通鉴》将这几人说成是慕容妃的儿子,也仅仅是依据《魏书》,并没有别的依据,而《魏书》为了伪造拓跋寔君杀父之事,不得不将这些人都说成是慕容氏的儿子,而同书的《昭成皇后传》却仅仅说:“生献明帝及秦明王”,并没有涉及他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载:“长孙氏出于拓跋郁律,生儿子:长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为仁,号为拓跋氏,生嵩,……道武以嵩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也就是说,北魏长孙氏是在道武帝时期才得姓的,那么,谋杀拓跋什翼犍的长孙斤又何来呢?另外,据《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附高凉王孤传》记载,拓跋孤(即拓跋什翼犍之弟,让国的那位)有子也叫斤,据此,吕先生更是怀疑长孙斤谋杀之事子虚乌有。同时,再考察《魏书》关于拓跋翰的记载,也是错误的,《魏书》记载:拓跋翰“少有高气,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帝壮之,使领二千骑。及长统兵,号令严信,周旋征讨,多有克捷。建国十年卒。”按:根据同书的《序记》,慕容氏在建国七年夏六月才嫁给拓跋什翼犍,到建国十年,拓跋翰是否出生尚不得而知,而且,据《魏书》所云拓跋翰还有哥哥拓跋寔,即便是拓跋翰十五岁就死了,也不是建国十年,同样的,《北史》称其建国十五年死,也不符合起码的逻辑。如果再根据贺氏在拓跋寔死后又嫁给了拓跋翰、并生下了拓跋仪和拓跋觚的话,那么,拓跋翰至少是在其哥哥拓跋寔死后才死的,即建国三十四年以后。这也许是史书的脱漏之处,也许正是史官故意留下的马脚。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