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5~16世纪,英国买卖做大了,指望个把手工业者是不行了。一些国际贸易商开始把小手工业者集中在一起,马克思给这种生产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工场手工业”。
出口需要原料,也就是羊毛,卖羊毛比种地挣钱,“圈地运动”由此诞生。很多人印象中,圈地运动是一个戴着礼帽的英国人赶一匹马,马跑到那里,这块地方就算是弃农从牧了。
这种想法,不对。
当时英国农民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中国自耕农,另一类则是农奴(“茅屋农”)。茅屋农耕种领主的一部分土地,城堡的剩余土地则是归属于领主的荒地,自耕农和农奴经常入不敷出,经常会在荒地上打草、蓄养家畜甚至开辟农田。圈地,主要是圈荒地和农奴耕种的领主土地,涉及自耕农土地,一般会采用卖买的方式。
失去土地的农奴,也失去了谋生方式,却获得了人身自由。
1563年,伊丽莎白女王公布《学徒法》,失地农民必须为愿意雇用他的工场主做工,不准农民自己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出去乞讨,不会被收容,但被抓住三次,就要砍头。由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责“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其实,王室并不希望工场出现在自己视野里,因为失去领主效忠,王室就失去了权力支撑。15世纪末期,英国王室在打击流浪农民的同时,多次警告领主不准圈地,认为“强迫人们改农为牧,是十分愚蠢的”。不过,此时英国王权已经被议会极大限制,说出来的话只能是彻头彻尾的指导性意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