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自战国后期以来,对相权的制约大致经过了官分文武、事分内外、设立四辅三公等阶段。但是,直到东汉以后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实际运作机制中仍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惯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丞相所请,靡有不听。秦汉以降,三公都是宰相。这个惯例所指的是:宰相的职责范围,没有什么不包括在其中的;皇帝对宰相不满意可以换人,但宰相的意见一般不能驳回。亦即,宰相和皇帝的权力外延是相等的,权力内涵的不同仅仅是:宰相提意见,皇帝决可否,一般还不能驳回。在这样的体制下,实际运转过程只能如此。否则,政府机构就很难运转,皇帝就得准备自己当宰相、或者自己反过来给宰相当不管部长。这样的权力运转过程,在技术上形成了一种双头政治局面,宰相如果想要发动温文尔雅的政变也就比较容易。杨坚就是这样一个宰相。

公元581年2月14日,杨坚从相府走进皇宫、登基称帝,当天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革官制,并根据改革后的官制任命新的负责人。追封父母亲、封皇后、立太子、安置前朝皇室等,这些一般新皇登基首先要办的事情,他都是放在随后几天才逐步办理。

杨坚如此迫不及待改革官制,长远看自然是对君主制度的重大完善,但在当时却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北周宣帝突然去世时,对后事并无交待。其亲信刘昉、郑译等人商量请杨坚辅政。三人当面,杨坚稍作推辞,就是稍稍客气了一下的意思,刘昉便马上说:“你如果想辅政就赶快答应下来,如果是真心不想干我刘昉就只好出来干了。”试想当时的杨坚,该是多么尴尬。杨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辅政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