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2-27 02:31:52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成语叫作“饮鸩止渴”。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每次看到这句成语来,就会想到韩国和郑国。注意了,这里所说的韩国,不是现在的“大韩民国”,而是二千多年前位列战国七雄的“韩国”;而这个郑国也不是曾经在战国初期“小霸”过的郑国,而是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
就韩国的地缘条件来说,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差的,可以说稍不留神就被周边的大国吞并了。我至今记得年少时看过的一个电视局中的情节,里面的韩王经常仰天长叹:韩国的天实在是太小了。其实韩国的天地小,只是一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他的位置实在是太居中了。正好处在秦人西出黄土高原的通道之上。因此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韩国人在外交之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所想出的,最为“强大”的招术,就是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游说秦国修建一条连接泾、洛两水,能够灌溉关中平原东部的水渠。这项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昨天所提到的“郑国渠”。
韩国人之所以会想到去帮助秦国解决农业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向秦国示好。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韩国人所想的,就是用这一项布耗日持久的大型工程,拖住秦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让秦国暂时无力向东扩张。而对于现在的秦国来说,在经历过十多年的密集战争后,也的确耗费了大量的储备资源,需要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提高农业效率上来了。郑国为关中平原设计的灌溉方案,无疑是非常有诱惑的。因为关中平原虽然有渭水东西穿越。但渭水的位置注定是在关中平原的最低处(否则那些支流也汇不进去),而整个关中平原,其实是由沿渭水两段向南北延伸的大片阶梯状平原构成的,也就是所谓“台地”(当地渭之“原”)。这种地形使得水量最大,海拔最低的渭水,并不能够引水润泽整个关中平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