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1-17 02:35:28
对于阿拉伯文化来说,沙漠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标签。并不是说这些骑着单峰驼游走于沙漠之中的牧民,就不喜欢水草丰美的绿洲了,而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比其他民族(包括同样其他游牧民族)更适应干旱环境罢了。鉴于荒漠化的土地,并没有足够的产出来支撑阿拉伯人,成为一个强势民族。阿拉伯人很自然的发现,凭借他们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相比其他民族,更适应在干旱之地游走的生活方式,“商业”成为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正是因为有控制商道的力量,古典时期的阿拉伯人,才有可能从一个沙漠之中的“边缘民族”,进而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西北非之所以无法成为阿拉伯帝国和文化中心,也和区位不如板块东部有关)。
尽管随着文明的进程,阿拉伯民族中的统治阶级,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民族一样,最终选择了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定居,并建立城市。甚至这些定居绿洲,在文明状态上似乎有了进步的城市居民,已经很有些瞧不起“贝都因人”这种,仍然固执保持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族兄弟了。但这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就会轻易的放弃,象内盖夫荒漠这样的“不毛之地”,尤其是这片土地,占了巴勒斯坦地区40%以上的份额时。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片荒漠和环境类似的西奈半岛一样,都是亚非大陆交通枢纽的一部分。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如果失去了内盖夫沙漠,他们即使能够得到“非利士平原”这条沿海通道,那些从北非而来的阿拉伯兄弟们,在非利士平原稍做休整后,也无法就此转向,穿越内盖夫地区,进入赛拉特山脉中的两大圣地朝圣。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在穿越后来在地缘政治上,被称之为“加沙走廊”的巴占“非利士平原”,东北方向登上耶路撒冷所在的“中央高原”,然后再穿越约旦河谷进入阿拉伯高原——赛拉特山脉。单从交通和商业角度来看,这显然不能让阿拉伯人感到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得到加沙走廊以北“沿海平原”,以及内盖夫沙漠的情况下,“非利士平原”(加沙地带)和“中央高原”(约旦河西岸)之间,就只存在战术层面上的接触点了。而这种脆弱的连接,显然无法承担起整个阿拉伯文化区中,北非——阿拉伯板块之间交流的需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