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衢盆地并非是“钱塘江-杭州湾”流域地带所生成的唯一盆地。整个浙闽丘陵的地势呈现出“北疏南密”的结构。处在宁绍平原与金衢盆地之间的:龙门、会稽、四明等小型山脉,大体都呈南北向走势。山势间的结合,亦不是十分的紧密。这使得两大平原之间,还大大小小存在着十余个小型盆地(如诸暨盆地、嵊州盆地)。沿着山脉之间的缝隙,这些盆地内的河流不仅都北流入了钱塘江或者杭州湾,还为浙水以东诸盆地的沟通,提供了通畅的天然路径。
就地缘政治上的层观的功用来说,金衢盆地及其左近的其它山间小型盆地,充当的是宁绍平原的大后方作用。不过宁绍平原与海洋相接的位置,虽然让它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同时却也意味着海侵的风险加大。在进入中央之国的地缘政治舞台之前,为了规避海侵带来的危险,越国的都城一直在宁绍平原背后的山间盆地中迁徙。一直到公元5世纪初,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开始与吴国争夺江东平原的控制权时,才真正将都城建立在了宁绍平原上的“会稽”(今绍兴)。
让越人真正能够在宁绍平原立足的原因,是他们掌握了相关的治水技术。提到治水,就不得不提一下大禹与会稽山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会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传说,大禹是在巡视“会稽”之时身死,并葬于会稽山上。越国的统治者,亦自认为是大禹的后代,并以夏人的王族之姓“姒”为姓。要是按这个说法,越人的治水技术应该是传自于大禹了。然而考虑到大禹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当时的活动范围不可能超出黄淮流域。即便传说确有其事,杭州湾南的这个会稽山也不会是大禹曾经去过的那个。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