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4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5-24 11:40:19

(铁血时代-240)

庸浦之战第二年(公元前559年),楚国顺利完成政权交接后,国内政局稳定,令尹子囊亲率大军屯于东部棠邑,向吴国发动报复性的进攻。

吴国人在上一年刚遭到惨败,对强大的楚军有畏惧之心,便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与楚军周旋。子囊见楚军不能占到便宜,就打算撤军回国,在他眼中,吴国人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在撤军途中,楚国人根本没有任何的戒备。

可是子囊又低估了吴国人的战斗力了。

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只要有一点点疏忽,都可以葬送胜利的果实。吴国的军队以顽强著称,尤其擅长防守反击战术,随时准备抓住楚国人任何一个小小的漏洞,来创造反败为胜的奇迹。

楚军撤到皋舟一带,这个地方地形复杂,道路狭窄难行。吴军在不知不觉中,急行军赶在楚国人前,抵达皋舟,并设下伏兵,在楚军经过时,突然发起袭击,将楚军拦腰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救。楚军一片混乱,子囊拼命抵抗,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但此时楚军已经伤亡惨重,楚军将领公子宜谷被吴军俘虏。

皋舟之役与上年的庸浦之战,楚军犯下吴军曾犯下的错误,轻敌是致败的根本,虽然这是常识,可是人性的弱点,使得这个常识在战场上经常被遗忘了。

楚军的这一次失败,使令尹子囊异常羞愧,他与前任子重一样,无法忍受亲征的失败,最后郁郁而终。

在临死前,子囊告诫司马子庚:“一定要在郢都筑城。”

自从楚国迁都到郢之后,由于国力十分强大,而且疆域辽阔,所以楚国的首都并没有强大的城防,可是子囊经过这一次败绩,他察觉到吴国对楚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了,说不定哪一定吴国的军队就杀到郢都城了,所以他语重心长地留下遗言,一定要在郢都城构建强大的城防工程。

由于吴楚两国在相互较量中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新的战争,两国停战的时间大约有十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楚国开始发展水上力量,水师开始在中国历史舞台出现了。

楚国­‍­​大‍​‌‌‍力‌‌‎‎​发展水师,乃是吸取进攻吴国失败的经验教训,吴国境内水网密布,这使得楚国陆上部队在发动地上攻势时,行动经常会受到地形限制,吴楚两国“共饮长江水”,如果从江面发动进攻,楚军可以顺流而下,直接进攻吴国本土,这将是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

战争刺激​‎‌‍军­‌­‌事​­技术的发展,经过数年的努力,楚国的水上兵团已经初具规模。

公元前549年,楚国出动水师部队,沿江向吴国发动进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纪载的第一次水战,是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不过这次水上进攻,没有取得成功,显然,如何使用水师进行战争,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继续发展其战术,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楚国水师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吴国人仍然吃惊不小,在吴国上游的长江沿岸诸国,基本上都归附于楚国,这使得楚国的舟师可以随时长驱直入进攻吴国本土,这将使吴国在战略上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吴国政府决心策反长江沿岸的一些国家,首先是舒鸠国。在吴国人的拉拢下,舒鸠国背叛楚国。转而投附吴国。楚康王当即亲率大军征伐,大军压境,舒鸠国内大为恐慌,其国君发表声明,说绝没有背叛楚国这回事,楚康王这才带兵撤走。

然而舒鸠国只是虚予应付楚康王而已,在吴国的支持下,楚军撤走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48年),舒鸠国终于公然背叛楚国了。

日期:2010-05-26 10:53:48

(铁血时代-241)

楚国对舒鸠国的背叛早有心理准备,新上任的令尹子木马上派遣大军东进,兵分两路,杀入舒鸠国。

吴国也不甘示弱,援军随后出动,增援舒鸠国。

舒鸠国只是一个小国,国防力量并不强,这场战争成为吴国与楚国的又一次对决。当子木得知吴军进入舒鸠国后,急忙命令左翼兵团继续向舒鸠国的都城挺进,右翼兵团则稍稍后退,以防备吴军与舒鸠军队联合夹击。

吴国兵团十分凶悍,趁楚军右翼兵团后退之机,大胆渗透到楚军左、右兵团的中间地带,切断了两大主力的联系,如此一来,楚军的右翼兵团处境十分危险。

楚军的右翼兵团有五名将领,分别是子彊、子捷、子骈、子孟、息桓,他们试图与总司令子木所在的左翼部队取得联系,但是吴军的大胆穿插战术,使得他们与司令部的联系中断了七天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前线将领的果断与智慧了。

右翼兵团将领子彊对其他几位将领说:“现在我们与左翼失去了联系,这样等下去,时间拖久了,对我们很不利,到时部队疲弱不堪,一旦吴军发动进攻,我们都得成为俘虏,不如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我先率私人军队前去引诱吴军,你们把精锐部队集中起来,摆好阵势,如果我旗开得胜,你们就出击,如果我吃了败仗,你们就相机行事吧。现在只能拼一下了,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不然我们全都得成为俘虏。”

春秋时代,将领们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就是自己的家兵,其他四位将领一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试一试了,于是把私人武装都交给了子彊。

子彊带领这支私人武装,对吴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吴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从山下逃到山上,到了山上后一看,原来楚国的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于是又重新旗鼓,杀下山去。子彊假装不敌,一路撤退,吴军一路猛追,冷不防楚国其他四位将领已经率精锐部队等候多时矣,从四面八方杀出来,吴军陷入埋伏圈,被打得大败而逃。

这两个​‎‌‍军­‌­‌事​­强国似乎都经常使用伏击战术,由此也可以看出春秋时代随着战事的发展,​‎‌‍军­‌­‌事​­谋略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吴军遭到重创后,元气大伤,不得已退出舒鸠国。

如此一来,舒鸠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楚军左、右翼两大兵团终于会师于舒鸠都城之下,舒鸠国最终被楚国所灭。

吴国企图策反舒鸠国以遏制楚国的计划破产了。

吴王诸樊不甘心失败,四个月后,他亲自带兵进攻楚国。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吴国作为东南蛮夷,其崛起就象当初的楚国一样,虎虎有生气,以楚国之强,连晋国都小心翼翼避免与其开战,但吴国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是硬碰硬,对着干,有一种不把楚国打趴下不死心的气概。

吴军兵临楚国的巢邑,巢邑守将牛臣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对部下说:“吴王勇敢,但过于轻敌,如果我们打开城门,他一定会杀进城来,我乘机用箭射他,必定能致其于死地。只要吴王一死,我们的边疆就可以暂时获得安定了。”于是楚军打开城门,果然吴王诸樊冒冒失失地杀进城内,而牛臣躲在矮墙后放冷箭,他的箭术十分好,一箭洞穿吴王的胸膛,诸樊当即倒地身亡。

吴王诸樊一死,其部将不敢恋战,扛着国君的尸体,杀出城去,然后败回国内,诸樊的弟弟余祭继任吴王。

这一战对吴国来说,真是刻骨铭心之痛,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吴国没有对楚国发动新的进攻了。

虽然楚国在吴楚战争中,暂时获得优势,但吴国已经成为楚国的劲敌,楚国横扫南方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晋国的中原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严重的削弱,特别是齐国的重新崛起,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强有力的挑战。

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奠定的晋楚两强争霸的格局,到公元前546年时,已经持续了八十多年的时间,这两大超级强国,打了热战打冷战,打到最后时发现,潜在的敌人突然多了起来了,这意味着晋楚争霸也进入到尾声阶段。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在外交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从一味屈从霸主,开始走向独立自主,国家主义与和平思潮成为时代的两大潮流。郑国与宋国成两大思潮的代表国家,郑国开始主动、灵活的独立外交策略,敢于对大国说不;而宋国则致力于促成国际和平,并且成为弭兵运动的先驱。

我们先来看看郑国反对霸权的斗争。

(下一节《第三条道路:郑国反霸权之路》)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