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守恒定律的发现,则为正确理解价值形成过程的社会性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思路。作者在微观社会场与统一社会场的理论创造中发现了劳动守恒定律。从理论上说,劳动守恒定律应该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解决了古典劳动价值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如何创造以及劳动为什么采取价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论是持赞成意见还是持反对意见,人们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作者则不然,他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形成价值的自发的社会过程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它的具体机制和机理是什么?作者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试图解决问题。他采用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把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基元,应用现代物理学介子场论,把价值形成的自发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场行为和过程来处理,从而揭示了劳动实体传递形成价值的微观机制,提出了劳动守恒定律。
当然,这种守恒不是经典守恒,而是统计守恒,劳动守恒定律类似于统计定律,它表征的是个别过程的不守恒与整体的守恒,反映在波动上,它不是水波、声波那样的经典波,而是类似量子力学的几率波。
在微观社会场中处理的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关系,在此基础上,孟氧提出统一社会场论,利用它来研究社会生产的全部商品总和的价值关系。已经处理的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一个整体并带着平均数(单个商品是它的可除部分)进入统一社会场(由微观社会场和宏观社会场组成)。现在要解决的是,作为整体耗费在某种商品上的社会劳动是否可以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或者说在什么限度内成为社会必要劳动。这就需要考察由各种具体形态的产品组成的社会总产品(由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产品构成)和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在统一场中如何分布的问题。作者创造了若干个模型来说明统一社会场的行为。作者用自己创造的统一社会场图像,试图证明的是劳动实体在社会场中波动、涨落和变换的过程,就是社会经济自发地进行重组,形成了社会劳动有序的自组织结构的过程。在过程中,劳动可以表现为经济实体,也可以表现为“社会空壳”;但是无论是“实体”还是“空壳”,它们都是劳动的二重形态,就像质子(p)和中子(n)都是同一类基本粒子(核子)的二重态一样。作者对劳动守恒定律作了如下表述:在社会场内,私人的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由经济时间制约的经济劳动自发地传递,形成(或填补)社会空壳,整个过程的结果劳动守恒。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