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货币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57]。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货币存量变化的重要性问题,即是否应把货币存量的变化视为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这场争论于1970年达到了顶点,该年弗里德曼为了回答批评者发表了《货币分析的理论框架》(参见弗里德曼 1970a ,1972;托宾, 1972a )。在该文发表之前,货币主义没有明确的、正式的、前后一致的理论结构的表述。在打开货币主义的“黑箱”供人们作理论考察时,弗里德曼试图证明,“经济学家之间的基本分歧是经验上的而不是理论上的”。他的理论表述到头来证明是广义的IS-LM模型,这种模型把货币主义分析方法放入了主流位置。按照托宾(1981)的说法,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核心问题都是经济对货币刺激的供给反应。把这种刺激区分为价格和数量,被弗里德曼称作“遗漏方程”。在托宾看来,弗里德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并非不同于折衷主义的主流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计量学的工资/价格/产量方法”(托宾,1981,第36页)。
争论的第二个基本命题是围绕菲利普斯曲线涉及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统凯恩斯主义者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把产量和就业决定理论与工资和物价上涨理论联系在一起,并把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替关系,此种关系为政府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供其作“相机抉择”(例如,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弗里德曼( 1968a )和费尔普斯(1967)分别独立地对这种稳定关系理论提出质疑,他们都否认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永久(长期)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区分了名义量值和真实量值,通过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把预期通货膨胀率当作决定货币工资率的一个附加变量。弗里德曼认为虽然由于“货币幻觉”的原因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在长期没有货币幻觉,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再有替代关系,因此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通货膨胀被完全预计到了,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弗里德曼的分析帮助调和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货币长期中性的论点,同时又允许货币在短期内发挥实际作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任何力图将失业长期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下的努力,都将导致加速通货膨胀,都将要求有关当局不断提高货币扩张速度。虽然在70年代早期关于是否可能存在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在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论战中引起了很大争论,但到70年代中期和后期,大多数主流凯恩斯主义者已逐渐承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不过,关于经济在受到干扰后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复归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仍有许多争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