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外国投资者本位的视角进行分析,则可以窥见真实景象的另一个侧面。中国政府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具体地说是为了保证本国产品的廉价出口和吸引国外资本的流入,不惜长期人为地高估外币、低估本币(人民币)。在国外的投资者看来,由于外币(如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存在着汇率扭曲,“将外币转换为人民币并投资于中国市场、从而在中国作为资本集团享有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所带来的丰厚收益”就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特别是本世纪初的全球信息(IT)产业泡沫崩溃和9-11事件的发生,使得大量国际游资对美国的经济前景作出悲观预测,在此背景下,将资本转向中国就更具有吸引力了——这是前几年中国遽然跃升为“全球最大资本流入国”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部分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资本与早先进入中国的产业资本不同,一方面逐利的本能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在中国长期驻留,另一方面它们通常缺乏实际的产业运作能力,于是大量进入中国的流动性资本涌向房地产(尤其是国外资本集团较为熟悉的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注重流动性的金融资本通常以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其次是以土地资源为依托的房地产市场、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采掘业。由于在中国,政府限制国外资本对中国的资源类企业进行收购,加之极高的“代理人风险”使得国外资本不愿涉足中国的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因此,房地产市场成为几乎唯一的投资对象。涉足于房地产的国外资本集团充分利用了中国人“重安居”的集体心理偏好,采用“坐庄对倒”的手法将房地产价格迅速拉升、并造成“涨势将长期持续的幻像”。国内投机性资本的参与为房地产价格飙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地方政府的短视和私欲则使其成为制造房地产泡沫的最得力的吹鼓手。于是在国外资本集团、国内投机者和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鼓噪下,懵懂的中国民众不幸地成为“搏傻游戏”中的“最后一棒承接者”。依照我们的估计,大约在2004年的后半年,也就是在房地产泡沫被急剧吹胀的时期,除了少量起“掩护”作用的国外资本之外,大部分的国外资本已经从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全身而退了。对于以逐利为本能的投机者来说,他们像老练的猎人寻找猎物一样在中国寻找着下一个牟取暴利的机会——这些机会也许隐藏于在上一波房地产泡沫中滞后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中,也许隐藏在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中。[附注:2006年之前的房地产泡沫和2006年之后的股市泡沫在本质上都源于全球资本的流动性泛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