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狨就是金丝猴,后人亦多有持此说者。但这段文字最后一句又写道:“狨,一名猱”,这是又把“狨”和“猱”混为一谈。对于“猱”,中国人不会眼生,李白《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所指即是此物。
狨和猱是同一种生物的说法,也并非全无根据,明代人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写道: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虎谓其忠,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据《古今谭概》提供的信息,猱和狨一样,是“小而善缘”,善于攀援的动物;这种动物智商颇高,它会用具有麻痹效果的手法替老虎挠痒,趁此机会以利爪掀开老虎头骨,取虎脑而食,老虎起初甚至感觉不到疼痛,等到反应过来,已经脑裂而死。喜食兽脑这一点,正与袁枚同乡目击的猴状小兽一致。
在名物学和词汇学领域,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叫做“流俗词源”,即语言者对难以索解的概念,参照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概念做出通俗但错误的主观解释。最典型的例子是“指鹿为马”,认识马而不认识鹿,便强行把鹿解释成马。古代的名物考据,尤其对稀有生物考据时,常犯这类张冠李戴的错误,倘若不加订正,反而以讹传讹,久而久之,考据对象的本来面目就只有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