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形势危急的高千穗号,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另外两艘战舰,即便处于二对二的状态,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秋津洲号、浪速号所面对的正是大清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德国建造的“来远号”和大清自建的“靖远号”。这两艘4000吨级的战舰除了在排水量上高于秋津洲号、浪速号外,火力同样强于日舰。秋津洲号、浪速号分别是4门150mm速射炮与2门260mm炮,至于来远号和靖远号上面所搭载的则是2门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6门150mm速射炮,单从主炮的口径上或许看不出什么,可如果看火炮的射速那就大不一样了。大清这两艘战舰上的火炮基本上全部都是速射炮,就连两门大口径主炮还是管退速射炮,射速达到了每分钟3发,而日本仅仅是秋津洲号上搭载了4们150mm速射炮。在火炮威力相当的情况下,射速便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此时来远号、靖远号的火力自然要强于秋津洲号、浪速号,配合上战舰的其他口径副炮,这两艘战舰就完全可以对对方形成密集火力的打击。
十九世纪8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海战,战舰之间的对战主要靠两种方法决定胜负,一种是大口径主炮直接击沉对方战舰,这是各**舰对抗的主流思想,这也使得各国工程师们将战舰火炮的口径做得越来越大。到了历史上日本开始建造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大和号”时,已经采用了460mm口径的主炮!不过由于十九世纪末落后的火控系统,导致了海战时火炮命中率的低下,要知道在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时期,清、日两国战舰的命中率都不过2%至3%,往往一场海战双方要对轰半天才能击中目标,而巨炮低下的发射速率,则使得海战的时间更为漫长。这也是为何当时的战舰要配备如此多副炮的原因,就是希望依靠数量来增加命中率。这种情况之下,主流的“巨炮定胜负战术”在十九世纪末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就产生了另一种对战方式——利用口径较小的射速炮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在火炮命中精度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提高射速,利用增加炮弹的投放基数来实现对目标的打击,而小口径速射炮的出现为这种设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历史上大口径的射速炮出现较晚,欧洲直到1896年才开始出现240mm速射炮,1905年出现305mm速射炮)。这就是日本在甲午海战时采用的方针,其在战舰上装备的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给当时的北洋水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快舰快炮的最好代表。不过这种战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无法给予敌方战舰致命一击,同样是在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的“定远”、“镇远”分别被日本的火炮击中159发与220发,却依然未受到严重伤害,倘若不是北洋水师自身体制的问题,依靠“定远”、“镇远”两舰的战力,这甲午海战的胜负还很难说。而这,也使得各国海军放弃了以小口径速射炮作为主炮的构想,重新回到了“巨炮时代”,而这种小炮高射速的搭配也在大口径速射炮出现后被彻底淘汰,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相比较而言,此时的大清海军则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放弃一部分火炮口径,从而换取射速的提高,而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无疑为大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威力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得到较高的射速,这无疑是对付日本巡洋舰的最佳利器。(实际上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德国克虏伯公司才制造出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