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吱声,宣和帝又道:“这件事情内阁都再仔细商讨一下,看看要怎么安排,交给哪些人去办,越快越好,不容拖延。”
闻言,林阁老与元阁老都恭声应下来,宣和帝想了想,又道:“行了,还有别的本要奏吗?”
……
朝议散了之后,谢翎便随着众大臣一同离开了太极殿,一路上不少人对他笑脸相对,和气地与他打招呼,一扫之前的冷淡,谢翎也是笑着一一回应了。
正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谢侍郎。”
是太子,几个官员都识趣地退开了,谢翎站在原处,看着太子走了过来,明媚的阳光落在他杏黄色的朝服上,令谢翎忍不住眯了一下眼睛,掩去了眼底的神色,恭敬地拱手道:“殿下叫住臣,不知有什么事情?”
太子看着他,表情喜怒不辨,过了一会,忽然笑了一声,道:“想不到谢侍郎有些本事。”
谢翎低下头,道:“殿下谬赞了,小聪明尔,不值一提。”
“哪里?”太子冷笑着看他:“谢侍郎何必自谦?今日皇上都当众称赞你了,你这若是小聪明,那我大乾的官员就都是酒囊饭袋的蠢货了。”
谢翎不语,太子忽而又移开话题,道:“谢侍郎,孤今日叫住你,实是有其他的事情。”
谢翎抬眼,神色和顺:“请殿下直言。”
太子走近一步,微微侧身,凑到他耳边,低声问道:“不知尊夫人……近来可好?孤甚是想她。”
谢翎眼神倏然转为锐利,就仿佛一把开了刃的刀子一般,但是瞬间之后,那锐利之色又消散了,快得仿佛是别人的错觉。
太子清清楚楚地看见了谢翎的失态,他呵地一声笑了,略微退开,慢条斯理地道:“尊夫人色若春花,实在是人间少有,谢侍郎真是有福气了,可惜……”
他故作遗憾地摇头,哈哈笑着走开了,谢翎在原地站了许久,才慢慢随着其他官员离开。
不远处的两人目睹了全程,望着青年挺拔如青竹一般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窦明轩皱起眉来,低声道:“王爷,谢翎他……”
他的表情欲言又止,恭王知道他的意思,摇了摇头,意味不明地道:“你多虑了,谁都有可能投靠太子,唯有谢翎不会。”
窦明轩听了,尽管仍旧是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道:“臣明白了。”
谢翎出了宫门,马车在等着,刘伯笑呵呵道:“大人下朝了,是要直接回府吗?”
马车里的人沉默了一瞬,道:“不,先不回去,去听雨茶楼。”
刘伯笑着应了一声,赶着马车便往听雨茶楼的方向驶去。
谢翎进了茶楼,伙计立马迎上来,躬身笑道:“这位客人请。”
谢翎径自往楼上走去,口中道:“不必招呼。”
那伙计是个有眼色的,看他气度和穿着,便知不是一般人,立即退开了,谢翎上了二楼,目光扫过各雅间的门,找到右边最尽头的雅间进去。
里面已有两个人等着了,谢翎拱手冲窗边的人道:“见过王爷。”
恭王点点头,笑道:“来,坐吧。”
谢翎又恭敬唤了窦明轩一声:“老师。”
窦明轩颔首,他这才入了座,恭王轻轻敲了一下桌沿,慢声道:“近来那边忽然没什么动静了,你们怎么看?”
那边是指哪里,在座的两人都清楚,窦明轩想了想,道:“或许是因为前阵子的事情,这会儿朝局人人自危,太子说不定只是想避个风头。”
没想到谢翎却开口道:“不尽然。”
“哦?”
恭王和窦明轩同时看向他,恭王道:“怎么说?”
谢翎抬起眼来,道:“若王爷与太子之间是一场博弈,时间拖得越长,谁越容易落败?”
两人顿时沉默,窦明轩不说话,片刻之后,恭王才沉声道:“是我。”
他毕竟只是一个藩王,总归是要归藩的,即便不是现在,也会是在不久的将来,恭王不可能永远留在京师,而一旦他离开京师,皇位会落在谁身上,几乎是不用想的事情。
谢翎道:“恕臣直言,太子现在是有绝对的优势,他只需要安安分分,什么也不必做,熬到今上百年之后,一切都会成定局。”
“相比之下,王爷的局势就不太妙了,”他看着神色不定的恭王,道:“这场战役拖得越久,对您越是不利,若是哪一日皇上意动,让您归藩的话……”
恭王面色凝重,他微微颔首,道:“确实是你说的这么回事,那依你之见,太子按兵不动,我们应当如何?”
谢翎道:“逼他。”
窦明轩表情惊疑:“逼?怎么逼?”
谢翎笑了笑,他没说话,只是伸手在杯中蘸了些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字,恭王和窦明轩下意识看去,只见那是一个“逼”字,却赫然是个反的。
窦明轩与恭王皆是一震,迟疑片刻,窦明轩开口道:“可如今情势紧张,若是我们出手,恐怕会让皇上注意到。”
闻言,谢翎一笑,随手抹去那个字,摇摇头道:“当然不能让王爷出手,太冒险了。”
恭王忍不住道:“你的意思是……”
谢翎道:“让皇上出手。”
他说着,继续道:“皇上越是看重王爷,就会越挑剔太子,太子好大喜功,性情又急躁,不甘落于人后,一旦逼得他自乱阵脚,一切就会不攻自破。”
恭王深深吸了一口气,看着面前的谢翎,眼睛发亮,道:“慎之,我当初果然没有看错你。”
谢翎立即垂首:“能为王爷效力,此乃臣的荣幸。”
第 166 章
不久之后, 朝臣们忽然发现一件事情, 恭王和太子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和缓了许多,朝议说话时候也不再针锋相对了,一个比一个和气, 说话带笑, 哪里还有半分过去的剑拔弩张?
这现象看在众人眼中, 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就老老实实当局外人, 总之最欣慰的, 莫过于宣和帝了。
上回谢翎提议的挖通金沙河与娄江一事,恭王主动请缨上奏,说愿意为宣和帝分忧云云。
这事确实是件苦差事,但事关边关应战,十分重要,轻易不敢马虎, 朝臣们没几个想去的, 这事儿捞不到什么功绩不说,若是一个不好,丢官罢职都是小事, 搞不好人头都要落地。
没人想去的事,恭王却主动揽下来了, 宣和帝听了十分欣慰, 大手一挥,准了。
恭王立即收拾行装, 前往边关,他这一走,京中的事情总要交给人去做,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让谢翎和窦明轩两人商量着来,若是重要的事情,就以信件通知他。
恭王前脚一走,后脚太子就被人参了一本,参他的人是都察院右签都御史晏隋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