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223明争暗斗1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苏俄大饥荒开始后,苏俄国内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英、美、德、法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

美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美国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船票,并提供一个月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视专家本人资历和贡献大小。

而没有美国财大气粗的华夏由于有了先手,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美国,用重金聘请。虽然华夏的名气和美国没的比,但是得益于远东地区白俄和华夏的地理渊源,一些已经流亡到了远东的白俄贵族、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苏俄的顶级专家。

在乌克兰内乱,苏俄和波兰扶持的两方政府打的难解难分的这段难得的时期,华夏主动出击,目的明确,直奔军工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据后来的学者形容那时的工作说,华夏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地区,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华夏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什么都需求,对于各项基础技术,那是来者不拒,统统吸收。刚开始双方还属于试探性的接触,毕竟华夏在欧洲的名声,并不彰显。所以双方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华夏用海量的步枪等乌克兰军队来不及生产的轻武器,以吨为单位来交换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安排乌克兰专家和设备从之前打通的土耳其通道,通过海运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沙俄时代的老学究,本身在改朝换代的浪潮中过的并不如意。所以到了华夏后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