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卷阅读28

热门小说推荐

活,大半都落到了阿玉爹和阿玉大哥的头上,想想都能知道他们有多累。

可即使忙成这样,阿玉爹也没停着,等着地里的活计干完了,空闲下来就开始驾着家里的牛车往外走,不是候在镇子或者县城寻帮人拉货的活计挣钱,就是拉人挣几个脚钱,愣是没有一天空闲的。

除此之外,因为家里阿玉爷爷是个老木匠,阿玉爹也懂点木匠手艺,所以这家里的从起屋子开始这家具的事儿就没想过花钱,全是靠着自家砍了树,自家做。如此一来省钱上自然是十分的让人羡慕,可活计也变得多了好些。不说作为木匠主力,在家做活的阿玉爷爷怎么怎么折腾,就是阿玉爹,为了往来搬动木材,就忙乎的头头转。

最后因为阿玉大哥秦磊成亲的日子越发的近,一门心思想要早点抱孙子的阿玉爹,为了让大儿子养几日身体,还接手了好些其他的家庭琐事儿,比如运水,比如磨石磨什么的,如此一来累成啥样,那真是没法子说了。

就阿玉来看,比上次去城里那是又瘦了好些,脸色也有些不好,这让阿玉实在是说不出什么违逆的话来。不但不干违逆,生怕老爹伤心,阿玉还要语调轻快,尽力让老爹心情乐呵那才是孝道。所以喽,就有了前头那么一句。

阿玉爹那也是个秒人,一听儿子说褶子,第一个反应居然是直接伸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老脸,然后才带着几分可惜的说道:

“我倒是想呢,褶子多皮就后世,多抗风?真是可惜了,你爹我长的嫩,褶子还没出来。”

呵呵,有这么一个爹,再怎么心疼感伤的,也能让这不要脸的话给洗没了。

“成吧,不说这个,我说爹,今儿不是说不出去嘛,你这是……”

“我忙里忙外的还能是为啥?看看,这是什么?”

“什么?”

阿玉探头,往车架里看,这一看,眼睛就是一瞪,眉头皱了起来,

“旧衣裳?还是细棉布的,连个补丁都没有。哪儿来的?这么奢侈,这衣裳可还好好的呢。”

“可不就是细棉布旧衣裳,你小子,眼睛倒是尖的很。马上就是年下了,好些大户人家做新衣裳,这新衣裳有了,旧衣裳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些是送给了穷亲戚,有些则送到了旧衣铺子换钱,你爹我就是寻了这么个路子,在县城好几户人家后头捡漏,不过是花了寻常麻布的钱,就得了这么些。多好的东西,改一改,你哥成亲的时候传出来场面的很。”

“要这干嘛?咱们又不是没钱买布?绸子的做上一身都不怕……等等,细棉布?这……”

“是啊,细棉布,要我说那些商户也真是啊,够精怪的,不让穿丝绸的,他们就能寻出细棉布来穿,这细致绵滑的,比绸子不差什么了,还特吸汗服帖,不打眼。听说有些家里有地的,已经开始想法子寻种子自己种了,你说这要是真种出来,自己织布,那那些商户可就挣翻了,这东西如今可是和丝绸一个价。”

阿玉爹还在哪儿乐呵呵的看着细棉布的衣裳高兴呢,阿玉则刚反应过来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那就是,在宋代,或者说说宋初以前,人们的衣裳除了丝绸这个特色拳头产品,其他的普通百姓一般都只有葛布和麻布两种可以裁衣。唯一能和棉花搭上边的也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至于棉花?据考证棉花是在宋朝中期的时候从海路传入我国的。

甚至在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据说在南北朝时期,边疆有过种植。至于广泛推广和利用,大量传入内地,根据一些书籍考证推测,应当在宋末元初。

有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可如今阿玉看到的是什么?是这开封的商户们,其实已经在将棉花做的细棉布当日常家常衣裳在穿了。难道说书上记错了?阿玉忍不住回想以往自己走过的几个世界,倚天里头正好就是元明时期,那时候他记得……嚓,记个屁啊,刚开始的时候他穷的靠着打猎过日子,拿时候衣裳好像都是麻布的吧,反正只要遮住身体,他都没在意过,至于后来?那不是都成了武当第八侠了嘛,丝绸也好,细棉布也罢,都不用他自己采买他知道啥?

至于宋朝的?他就和杨过混过,那时候也是穷的和乞丐一个级别,吃饭都勉强,能讲究布料问题?能穿暖就不错了,至于其他的?古龙世界啥都不用琢磨,那和历史没法子接轨,所以喽,到了这会儿,到了这正儿八经的北宋,他才第一次发现,以往他觉得十分寻常,应该属于普通百姓阶层,不放在眼里的细棉布居然还是紧俏的进口产品!是有门路有财力的商户们的丝绸代替品!

那……那些书……等等,他好像明白了,其实后世我们知道的历史,更多是书本中的历史,某一个写书人眼中的历史。因为交通的限制,写书人能走动的地域就那么些,能接触的人群信息也就那么些,所以他们能知道的消息,能见识到的一切其实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来,写到他们书里的,自然也只能代表一人一地的范围,甚至因为‎‎‌古‎‍代​­‌等级森严的缘故,还带着一定的阶层歧视等等,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那个时代就真的是这个样子。

若是在加上商户这个明明消息最灵通,物资流动最敏感的人群,在士农工商中属于最底层,最没有发言权,如此一来,像是棉布这样的离着特权读书人阶层有点距离的信息,被誊录到书本的时间被滞后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能理解了,那么反过来再看这细棉布,他自然也就顺其自然的跟着自己老爹露出为了笑脸,乐呵呵的附和道:

“确实,这布挺不错。”

至于他心里?呵呵,权当又被上了一课好了,果然古人说的好啊,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22章 跟着展昭去破案21

一直以来,包括到了‍‎‌现‍‍代‎‍‌­​,我们广大的习惯了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在穿衣服的时候,那是有这么一套流程的:平时旧衣服胡乱混着穿,补丁也无所谓,一切以省钱为上。至于过年过节,或者有重大事项出场时,怎将压在箱子底,一年只穿几次的值钱衣服拿出来,熨烫一下,穿着称一下场面,穿过之后继续存着,等待下一次需要再穿。因为这衣裳使用时间太少太短,连清洗都少的可怜,折损率可想而知,所以这样的衣裳很多时候都能支撑五六年,妥妥是既省钱又保存住了体面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