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写什么内容好?
很多微博新手一上来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不妨先了解一下,大家平常都在微博写些什么。如果一定要试着给常见的微博内容做个简单的分类,我发现,大家经常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类型包括:
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到过哪里
记录自己每天想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写身边发生的有趣事,新鲜事
和朋友聊天,互动
参与某个热门话题的讨论
转发并评论别人的有趣微博,或网上看到的有趣图文
发布消息,直播突发事件
传播思想,教育和影响他人
发表文章或其它作品
推销品牌或产品
我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投票,看大家在写微博时,上述哪一种类型的内容更多些。
如何发起微博投票?
新浪微博提供了“发起投票”功能,微博主可以预先设定问题,然后在微博上发起投票,看大家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如何,征集大家的意见。发起投票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网页上微博输入框的下方,点“投票”按钮,就可以输入投票的标题、选项、单选还是多选以及截至时间等信息,最后点“发起”就可以了。
结果,在5111人参加的投票中(上述每种类型可多选,但最多选择3项),接近70%的网友经常写自己每天想了什么,心情怎么样,超过60%的网友经常转发或评论别人的有趣微博图文,超过45%的网友经常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有趣事、新鲜事。
记录自己每天做什么 20.23%
记录自己每天想了什么,心情怎么样69.95%
写下身边发生的有趣事,新鲜事 45.88%
和朋友聊天,互动 12.21%
发起或参与某个热门话题的讨论 7.22%
转发或评论别人的有趣微博图文 61.51%
发布消息、图片、直播突发事件 5.87%
传播思想,教育和影响他人 12.01%
发表文章或其他作品 3.35%
推销品牌或产品 0.86%
微博140个字的空间虽小,容量可不小。从个人到社会,从新闻到心情,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作为一种媒体,其内容的立体和多样程度,是微博之所以吸引人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微博主来说,可写的内容当然也就很多很多了。
微博不是一个信息孤岛,而是和整个互联网连接的。所以,你可以尽情去其他网站找好的内容,可以到新闻网站、笑话网站、视频网站、图片搜索等地方寻找合适的、可以转发或改编的内容,写在你自己的微博里。
前面提到过,关于自己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分成我在做什么(what Idoing)和我在想什么(what Ithinking)两类,当然,就像上面罗列的那样,独家的新闻消息,影评,书评,游戏评论,餐馆美食评论,节日活动,家庭趣事,温馨故事,时事和产业分析,经验谈分享之类,大家只要想写,就都可以写。简单地说,只要利于展示自己,或者和网友交流的内容,而且是自己想写的,就都可以写在微博里。
还是拿我自己的微博来说,我的微博就包含许多不同类型的内容。我会有一些微博,记录我去了哪里,见过什么样的人,感受怎么样,例如:
李开复:昨天和郭台铭一起和台湾媒体谈创新创业,才领教到Terry在台湾的人气。一个个记者几乎想要践踏我,才能靠近他一公分。一个个高个子的摄影师把摄影机抬到头顶,就希望能捕捉到他的close-up。不过一个个问题,实在不太高明:“今天抱女儿了吗?”……很高兴很容易就从会场溜走。
我会记录下自己和学生们交流的情况:
李开复:今天北京中关村签了数千本书。谢谢GTUG和我学网(我学网5xue)的志愿者。下面是第一组演讲+签名的观众,有来自大连、山东、天津的朋友。谢谢大家的热心参与。
我会记下旅游过程中的趣事:
李开复:今早去日本过安检时笔记本电脑被前面的人拿走了,而我也错拿了她的电脑。在闸口拿出电脑时,才发现不是我的。还好看到Windows登录显示的名字是新加坡拼写,急忙赶到飞新加坡的班机,在正要关机门之前,将对方从座位上唤出,换回了电脑。在此提醒大家:笔记本电脑和行李一样,贴个明显的标记,以免拿错!
我也会记下创新工场的同事和我在工作中值得回忆的事情。例如,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创新工场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多温馨的回忆:
李开复:今天生日,创新工场同事生日卡的贺词1:“开复:贝多芬54岁才写就第九交响曲,乔布斯52岁才发明iphone。你最美好的时光仍在前方。让我们一起见证。生日快乐”
李开复:今天生日,创新工场同事生日卡的贺词2:“开诚布公,虚怀若谷,夫复何求?业内翘楚!一曲歌罢,工场擂鼓。他年对酒,定创永麓。”
我会把自己和创新工场的同事们一起吃“李妈妈”牛肉面的照片也发到微博上:
李开复:创新工场的特殊午餐:李妈妈牛肉面。(我母亲的食谱,马英九的最爱,好奇的可以搜索一下典故和食谱)
当然,除了“我在做什么”以外,我也会更多地把我的感想发上来。比如,第一次用了iPad,我就发了这样的感想:
李开复:终于拿到ipad。喜欢的地方:飞快速度、亮丽屏幕、阅读体验、音响效果、玩游戏过瘾。不喜欢的地方:AppStore价位不合理、虚拟键盘不习惯、有点重(尤其躺在床上时)、用完后拿起iphone不习惯(觉得好小!)。
看了一本好书,我也会跟大家分享读后感:
李开复:最近看了Facebook Effect 一书,一些惊人数字:(1)创业四个月后就有人出价1000万美元收购,(2)Peter Thiel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买得10%的股份,今天价值约25亿美元(5000倍的回报),(3)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在2009年开发者就得到5亿美元的收入,和Facebook收入相等。
显然,微博上可以发的内容很多很多,可以写的好玩的、有趣的、吸引人的东西也很多很多。
我还在新浪微博上发起过另一个有趣的投票,想知道大家都会利用微博做些什么好玩的事情。2686人参加的投票(可多选,但最多选择3项)结果如下:
用微博找约会对象或写情书 4.95%
用微博征婚或求婚 0.71%
讲冷笑话 30.79%
将自己的糗事 58.90%
讲别人的糗事 25.17%
恶作剧或传播搞笑谣言 17.13%
贴自己的童年照片 3.54%
给自己或好友算命 4.77%
在微博上给自己过生日 9.49%
发起和组织聚餐或聚会 4.69%
发起和组织追星活动 5.21%
发起和组织团购活动 1.79%
其他 40.84%
很有趣的结果,不是吗?很多人会用微博来讲糗事,讲冷笑话,甚至搞恶作剧,在选“其他的”网友里,大家还写下了更多好玩的事,比如“看别人生活点滴,觉得世界有趣又充实”,“我还用来发发牢骚,挺好用的”,“每天处于围观状态 只看不写”,“说自己不敢对别人说的话”,等等。这充分说明,微博是一个个性化的,充满娱乐氛围的平台。在这里,没有什么不能写,关键还是要表现出你自己!
大众最喜欢什么?
要吸引更多粉丝和增加影响力,就必须知道大家喜欢在微博上看些什么。然后,在写微博时,才可以有的放矢,在内容选择上,适当增加一些倾向性。当然,了解大家的喜好,增加一些倾向性并不代表着放弃你自己的个性和你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微博,首先是要展示你自己,这是第一位的。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如果能根据大家的喜好,适当选择内容,这当然就更有利于在微博上传播你自己的声音了。所以,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也就是说,写微博前,不妨先多花一些时间,仔细读读微博人气榜上,那些最热门微博主的最热门的微博(就是评论和转发数量最多的微博),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一下,大家为什么喜欢读这些微博,这些受欢迎的微博在内容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写作手法上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等等。
还是以我在微博上发起的投票为例。在针对大家喜欢看什么微博的投票中,有5124人参加(可多选,但最多选择3项),结果如下:
新闻 31.01%
时事评论 35.62%
朋友境况和心情 35.13%
休闲娱乐 29.43%
演艺明星动态和八卦 18.56%
名人的思想和言论 65.73%
专家推荐和分析 10.73%
学习知识 17.21%
励志格言 12.82%
微小说和文学创作 3.71%
购物折扣信息 1.17%
小道消息 4.57%
从投票结果,以及我此前写微博的经验看来,至少在我的粉丝群中(考虑到粉丝群体的不同,其他人的粉丝,喜欢的内容类型可能不同),最受欢迎的内容包括:名人思想言论、时事评论、朋友境况和心情、新闻、休闲娱乐内容、明星动态和八卦、学习知识、格言和富有哲理的话等等。
在写微博时,要平衡“你想要大家看的”还有“大家想看的”这两者的关系,既不要把微博变成纯粹的个人流水账,尽写些别人不感兴趣的内容,也不要纯粹依照大家的喜好来写,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在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多发些大家想读的内容,同时,里面穿插一些你想让他们读的内容。
拿我自己来说,我知道大家看我的微博,很大程度上是想了解我的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年人成长、创业、成功等方面的)和我推荐的独家信息(比如优秀的新书、新的互联网技术等)。我就很注意撰写相关的内容。而且,这种撰写不需要刻意进行,很多时候,都可以和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很自然地联系起来。
例如,和以前在谷歌的同事们吃饭,看到周围的前同事都那么成功,觉得谷歌真是一个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于是我就发微博说:
李开复:今天和“前谷歌中国俱乐部“吃饭,发现谷歌中国真是个黄埔军校。出来的有:至少15个创业CEO(而且都做的不错,有一个被收购,两个快IPO,其他也都拿到VC投资)、五个VC基金的董事总经理、至少6个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副总裁以上职位,好几个财务和人事高管,还有快乐的天使(尤其在创新工场的)。
这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想记录的事情,和大家想知道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也同时表达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观点,当然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再比如,我知道我的粉丝们对我的人生经历很感兴趣,而且也有不少人很八卦,希望知道我的经历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有趣的瞬间。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在整理旧照片时,我突然想到:粉丝们会不会对我的旧照片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在微博上发了两组有趣的照片。
第一组是我的四张学位照:1979 高中毕业、1983大学毕业、1988博士毕业、2009荣誉博士。这四张照片放在一起,展示了我的整个学习、成长经历:
第二组,是我一岁到四岁的生日照片,每一张都充满了童趣,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
大部分网友都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也会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一些我看见、听见的新鲜事儿,或者大部分网友可能不太熟悉的新情况、新事物。
比如,我在瑞士和阿联酋旅行时,会记下在当地看到的新鲜事情:
李开复:这两天在瑞士的发现:(1)每栋房屋下面都有防空洞,就算核子爆炸在洞里的公民都能生存,(2)每年发一份药物给每个家庭,是核子爆炸后,需要马上吃的,(3)每个瑞士人都要服兵役,两年左右,(4)瑞士人认为中立国家更需要自卫,他们认为希特勒没有打瑞士不是因为它中立,而是怕瑞士的军事能力。
李开复:阿布扎比的50万公民的平均净资产是1亿两千万人民币。在阿布扎比发现所有的司机、服务员、清洁工都不是本地人(来自菲律宾、印度、中国……)。在商店碰到一个阿布扎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带着LV的皮包,买了大约1万元的枣子,说要开party。问一位记者时间,一看她的手表也是几十万的名牌。
再比如,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时发现,这里有很多情况可能是内地大学生们所不了解的。我发了好几条微博来分享我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李开复:在香港城市大学意外地见到了很多内地的学生,他们都是高考非常高分的学生,本来有些可以进清华北大的,到了香港表现非常好,而且各个都精通英语、粤语。教授都因为有这批优秀勤奋的学生很开心。
李开复: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典礼是很壮观的现象。每年有七千多个毕业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有机会自己一人上台领证书,所以一年要分12次毕业典礼,每次几百人毕业。昨天的毕业典礼,有些学生已经工作好几个月了,才参加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有普通话、粤语、英语,安排到每一分钟都是准时的。
我陪友人访问北京101中学时,中学生们说了许多让我记忆犹新的话。这些年轻人说出来的话,丝毫不比名人说的话逊色多少,相信也是网上许多年轻人愿意看到的。于是,我当日的微博是:
李开复:带三位美国资深媒体人道北京101中学,他们最深刻的几句话(中学生说的):(1)我长大要做一个有很多很多钱的商人,(2)我的嗜好是用英文自言自语,既有趣又有益,(3)我们大部分都希望到美国读大学,(4)我希望除了XBox-360之外,能多和美国的中学生沟通(5)我的人生梦想是死后依然有人爱我。
还有一些只有我知道的业界信息或趣事,如果发出来,大家当然也会感兴趣。事实上,出于好奇,大家对类似的“独家秘闻”总会非常期待和关注。比如,我在微博上发过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非公开场合说的话(当然,发这类微博时我一定会确认没有涉及公司机密或个人**,而且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性,绝不会单为八卦而发出):
李开复:我管理公司是靠“发问”,不是靠“回答”。问答会启动对话,对话会刺激创新。如果你想要一个创新文化,那就多发问。——谷歌CEO施密特
李开复:“当我不停地重复一句话,直到我受不了了,差不多这时候员工就会听进去了。通常这是20次左右。”——谷歌 CEO施密特
我还在微博上发过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不拘小节的故事,以及他光脚穿着沙滩鞋参加公司会议的照片:
李开复:我和纽约市长彭博谈到谷歌创始人谢尔盖,他说第一次见到谢尔盖,谢尔盖穿着紧身裤,拿着滑板。我跟他说这不算什么。北京市长郭金龙见到谢尔盖时,谢尔盖光着脚打排球,说:“郭市长,来跟我没一起打吧!”郭市长很幽默地说:“我其实很会打的,我以前还是排球教练。”
我也会在微博里写一些“小常识”,跟大家分享有趣的数据或事实:
李开复:知道世界上被使用最多“分钟”的网站是什么吗?不是谷歌、微软,是Facebook(第二名是Youtube)。
李开复:知道世界上第二大的搜索引擎(搜索数量)最多的是什么公司吗?不是百度或雅虎,是Youtube(月搜索量160亿) /hJarc /hJarV
李开复:最新世界人口排名(自然人):1、中国;2、印度;3、Facebook;4、QQ;5、QQ空间(Qzone); 6、美国;7、MySpace;8、印度尼西亚;9、巴西;10、Twitter。(猜猜谁提供的数据。Hint:以上十个之一)
因为理解网友特别是我的粉丝的需要,在发微博时适当考虑内容类型的比例关系,喜欢读我的微博的人才越来越多。
随时留意,随时积累
写微博,说来是几十秒的工夫。但真要写好微博,就不仅仅是写和发那一小会儿的事情了。如果平时能多积累、多储备,写微博的时候,好的内容就可以信手拈来,就不用再为写不出内容而一筹莫展了。
在如何留意、积累这方面,我自己推荐的经验包括:
平时多留意合适的题目,合适的内容,形成习惯后,脑子里的积累就越来越多,写微博就很容易了。
看到新颖的国外科技新闻或台湾社会新闻,可以“独家”首发。这些是我经常浏览的内容,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可以发出独家新闻。
在网上“冲浪”时,看到有趣的网站、网页、图片、内容,我会先用书签收藏起来,等以后合适的时候再发。
看书、看网站的时候,如果有富有智慧或引发深思的内容,我会在书上折角记下来。这是我多年的习惯。现在微博火了,正好可以供我使用。有时候我发了几个格言,就有人问我是否从什么“名人名言”书上抄下来,其实都是我多年的积累呢!。
睡前关电脑时想想,今天有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东西,例如说跟谁聊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等等。
如果有好的微博灵感,但又没有形成最后的文字,或者时机不合适,那就先记录下来。
在电脑里,做一个Word文档,把所有未来可能会在微博中用到的原始材料放到里面,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提炼后发高质量的微博,也可以配合最佳的发微博时间,以吸引更多粉丝(参见下一章中“最佳发微博时间”一节)。
比如,我读书、看电影、听演讲甚至玩游戏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想到的事情先记下来,然后,等有空闲的时候,再把它们整理成一条条的微博。
下面这条微博其实就是我读《Facebook效应》一书所做的笔记之一:
李开复:最近看了Facebook Effect一书,Facebook导致的案件(1)一个英国人在Facebook上看到他太太把状态从“已婚”改成“未婚”后,然后杀了她。(2)有位中学生在Facebook上批评老师,被开除后,诉讼老师和学校。(3)一位沙特阿拉伯的父亲发现自己女儿在Facebook上和男孩交谈后,然后杀了她。
下面这条微博,则是我玩“植物大战僵尸”这个iPad游戏时,产生的一些感想:
李开复:植物大战僵尸完后几个感想:(1)好玩的游戏可以是不分中西,男女老少咸宜的,(2)还是美国人制作的游戏最有幽默感、创意,(3)ipad上玩游戏可以用多手指触摸,比鼠标更便捷、直接,(4)商业模式还是美国式的一次性付费,这方面要多跟中国学习。
当然,积累并不意味着不注重实效性。随时留意、随时积累就是为了在最恰当的时间,更快地发出最合适的内容。
比如,在境外的新闻网站已经发出某个新闻或消息,但大陆新闻媒体还没有翻译或转发之前,如果我注意到了,并且发现信息本身对大陆网友有价值,那我就会在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转发。需要时,我还会充当翻译。这种第一手信息的获得,当然也来自于平时多留意,多积累。
下面这条微博里,连胜文在台湾助选遭枪击后,醒过来时说的话,就是我首先在台湾网站看到,又在第一时间转发到微博里的:
李开复:“上天将我留在这个世上是要我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连胜文
下面这条微博里关于软银孙正义评价雅虎的言论,就是我首先在英文媒体上看到,然后翻译并转发到我的微博上的:
李开复:孙正义对雅虎:“雅虎是杨致远的孩子。杨做的很好,但是继承他的人没有延续创新之路,把一个创新公司做成媒体公司。要是我,我就会狠狠的赌,把他做回创新公司。我的投资人习惯了,所以我的公司股票上过天,也下过地狱。” (他是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的大股东)英文文章:/hbW0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