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政开始实施后的第二年。
这一年中华民国通过规定商品生产规模、市场分配,成功的将大量民资淘汰,同时也让经济开始重新复苏。
过剩的产能经过不断的调整,实现了国家工业的复兴。而且淘汰了落后的产能,保留了先进的产能。
在民用商品方面,基本上发展得已经差不多了。
特别是经过一年的调整,中华民国从经济大萧条中的两亿工人的失业,变成了失业人口已经不到十万人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华丽转变的背后,也体现出了国家的强制性力量。
那些被淘汰的小商店店主,以及餐饮业小店主之类的从业人口,在被取缔之后,不少都被军方雇佣,转入从事军方后勤、生产、建设行列。这样的制度,和德国差不多。不过中华民国给这些失业的人口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后世一提及德国将那些取缔的手工业、小店从业者拉去军营里当劳工,都大多持贬低的态度。但是德国这一时期,工人福利和待遇都是有所提高的,军方雇佣的工人,意味着福利更能够保障。尽管使得很多手工业、小店主失去了更高的收入,但是当工人同样能够给他们带去稳定的收入。
那些个体户,很多时候命运中更多的是在赚取偏财,劳动性的正财他们未必有那个命运。而国家用军方来雇佣他们,则是强制性的,是对命运惯性的一种碾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