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之下,土黄色一片的荒漠与嫩绿色是青草相交,拉出一条泾渭分明的地平线,一座灰蒙蒙如坚石般的棱堡耸立在一条宽阔的河流边上,如拔地而起的山岳一般坚不可摧,宣示着俄罗斯帝国在哈萨克草原南部的统治权。这就是克孜勒奥尔达要塞。
“又是一座棱堡,不过守不了多久的……”
克孜勒奥尔达要塞城外,一名瘸了条腿的明军将领在数十位部下的簇拥下,正举起单筒望远镜,注视着不远处的棱堡。现在是1855年5月4日,距离几乎改变了欧洲均势的两次伯尔萨盆地会战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但是万里之外的哈萨克草原上,交战的双方都对此一无所知。
点鼓声“隆隆”响起,三千多名肩扛洋枪的士兵分成前后相错的三十个横阵,在数百架盾车的掩护下,正逐步逼近克孜勒奥尔达要塞东南和西北两面的城门。
这次投入进攻的是三十个狙击兵连——这是在原先明军步兵营所属的散兵连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因为散兵战术已经成了明军步兵的主要战术,因而这些散兵连就改称狙击兵连了。组成狙击兵连的士兵都是枪法出众的老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做工最精良的贝色麦来复枪。队列前方的盾车就是个架着大木盾的两轮手推车,挡不了炮弹,不过却可以抵达子弹。
这种构造简单的盾车是用来掩护狙击兵攻击俄军棱堡的特殊装备。它们在接近敌方棱堡350步的距离上就会停止前进,组成一道木墙。一部分明军狙击兵就会以这些木墙为掩护,用手中远射程的贝色麦步枪射击棱堡城墙上面的目标。另一部分明军狙击兵则会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挖掘沙土用来加固木墙,最后形成一道坚固的土木结构的胸墙,作为明军继续攻击要塞的出发阵地。到了晚上,明军就会从那里出发,再用同样的办法向前推进100步,然后再依托第二道土木胸墙修建榴弹炮阵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