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节这人,严嵩也研究了很久。不管是他的诗词文章,还是为人处事。
当然,在殿试考场上,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用处,能够进殿试考场的都是一方才俊,若真论起文章了,大家都作得差不多。而且,这种官样文章,也没有个人风格可言,关键是笔迹。
殿试的卷子虽然也糊住了姓名籍贯,可却不誊录。
如果碰到熟悉的人,很容易就能知道他的卷子是哪一张,要想通关节也是很容易的。
问题是,如果考生的卷子作得实在不成,你给他画一个圈子。卷子转到下面几座,都得了个叉,面子上须不好看。大家都是内阁的宰相,为一张卷子丢人犯不着。
而且,前十名关系到考生能否入翰林院,不但卷子要作得极好,也都有一定的名气配合。
你若得了考生的好处,生生将他排进前十。其他考官肯定会看不过眼,出言反驳。大家都是阁臣,谁怕谁呀?
再说,最后的决定权在皇帝手头,还得让天子来定夺,不可做得太过分。
严嵩的目的就是将吴节挡在前十以外,只要能够在卷子中将吴节找出来,写上一句恶劣的评语就可以了。
别的考官在转桌读卷的时候都会有所疏忽,而且也习惯照顾第一个阅卷人的面子,都会照例按照第一阅卷官的意见为准亦步亦趋。
严嵩正是把握了大家这种心理,准备将吴节的卷子挑出来。画一个叉。
可是,看了半天,手头的十一张卷子张张可疑,却怎么也看不出究竟哪一张才是吴节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