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卷阅读66

热门小说推荐

到多高的位置。反正将来嫁人的时候就不做了,我看就像连翘那丫头,寻一个轻松便利的活儿比较好’。

落伍、老套、固执......说什么都可以,然而,不能否认,这些看起来年轻人嗤之以鼻的东西最终还是会一一安排在婚事中。

最重要的是,古氏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是有儿子,儿媳工作好不好,能不能干,这重要吗?不重要的。将来儿媳和儿子成亲了还在外面做事,行不行?当然不行!说出去是要笑死人的!

​‌​‍­古​‌‎‍­代‌‍‍就是这样的,妇人若是随便抛头露面,那是大大的失礼!丢脸到了极点。

至于说那些平民百姓家讨生活的妇人,按照儒家名言‘礼不下庶人’,小老百姓家当然不用讲什么礼啦!

这个时代兴起了女工,然而女工的成分却很值得分析。女工大类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翘和她的表姐妹们这样的,另一类则是在作坊等一些地方做事的。

前者都上过学,能识字算账,相当于后世的白领,officelady,办公室女性。后者大多数是一些此时的乡下姑娘,再不然就是县城、镇子上穷人家的女孩,没钱念书,出来做工也只能是一些纺织作坊这样的。

如果是后者那些女孩子,她们年纪特别小的时候做工是为了补贴家里,以及为自己攒嫁妆。而成亲之后,只要是家里还能过得去,她们都会选择在家照管家里,最多接一点小手工的活计在家里做,补贴家用。只有那种男人根本不能养活家里的,没办法了才会在成亲之后也出去做工。

如果是前者那些姑娘,她们做事其实根本不是因为生存压力,更多是想要一份生活。

一方面如今就是流行这个,别人都去了,她们不去算什么呢?就像民国时代有钱人家的小姐,读书毕业之后也是会找一份工作的!人家难道的指望那一点儿可怜的工资吗?那还不够人家买一瓶外国进口的香水儿呢!人家就是图个开心,图个实现自我价值。

再者说了,以前的大家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多没劲啊!现在大家有正大光明的理由可以浪,那还不赶紧抓紧机会?

另一方面和婚嫁市场有关,中产阶级家庭的姑娘往往可以通过工作社交的方式认识一些优秀的青年。这样两人往往门第上不会太过于悬殊,同时又比传统的盲婚哑嫁更合心意。

至于这种姑娘成亲,没有意外的话,成亲就是职场生涯的终结了。

后世到了连翘那时候,已经是相当开放的‎‍­‍‌现‍‌​‎代‎‌社会了,然而全球大部分女性依旧不得突破传统和社会风俗的限制,结婚就要告别职场——其实华夏没有变成那个样子,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领导人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那时候一切都被打碎了,于是几十年的时间重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观念。别以为欧美国家发达,在这些事情上面也更加开放。实际上不然,华夏是极少数解放了女性劳动力的国家!

华夏的人口红利,并不只是依靠共和国第一代人带来的人口潮,同时也是依赖大量女性没有放弃工作,于是活生生的多出了快一倍的劳动力。至于说原本属于她们的家庭角色,都被老一辈人,已经退休的父母包干。

放眼望去,也只有华夏这个国家才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传统!

几百年后的‎‍­‍‌现‍‌​‎代‎‌尚且如此,在​‌​‍­古​‌‎‍­代‌‍‍就更不用说了。成亲之后还工作...除开一些特殊情况,譬如家族企业当掌事的少奶奶这种,其他还工作的,确实不太多。这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的、邻居朋友家的,都要议论了。

——怎么找了个这样的人家!

面对婆婆这样犀利的一击,古氏无话可说。只能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到有朝一日,我家梦春定下来个如意郎君,到时候再说!

宋氏东西收拾了两大包,于是吴美娘也没有将东西带回去。而是等到真的出发去乡下的时候才让租来的马车车夫往娘家那边走了一趟,顺带把东西捎走。

马车在嘉定县城门口的时候排了一会儿队,没有电视剧里面看守城门的军爷敲诈勒索的情节,连翘母女俩以及小丫头冬儿很顺利就出城了——年纪大一些的春儿被留在家里看家。

等到出了县城城门,连翘忍不住撩开车窗帘子。她不是没见过乡村,是没见过​‌​‍­古​‌‎‍­代‌‍‍的乡村啊!

这一路走的颇久,路上还经过了两个镇子。

说起来和一般‎‍­‍‌现‍‌​‎代‎‌人的印象不同,恐怕在他们的印象里,​‌​‍­古​‌‎‍­代‌‍‍一个县是很小的,地方小,人口也少。

这话没错又错。相较于‎‍­‍‌现‍‌​‎代‎‌社会一个县的人口和开发面积,这个时候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实其真实的规模却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小。就比如连翘如今生活的嘉定县,嘉定县除了一个县城之外,周边还有三十来个镇子,村庄接近三千个——怎么算也不能算少了。

不过这时候镇子、村庄规模都不大。像村庄,一般也就几十户人家,少的还有十几户,十来户的。

“你表舅家不在水路上,不然搭船舒服的多,既快速又凉快。”看着连翘热的绯红的脸,吴美娘打湿了帕子,递给她擦汗。

连翘那位宋家表舅生活在一个名叫下马店的村庄,一开始兴旺发展出来就是因为一个路上驿站。这个驿站需要几个帮助养马的马夫之类...后来又有人在这里开茶棚,到最后驿站没有了,这些人却留了下来,成为现在的下马店。

前几天宋氏已经托人到下马店带过口信了,说这几天吴美娘母女两个就要来乡下探亲。宋家接到消息很迟,就是昨天的事情。整理房间、擦洗竹席之类的事情还在做呢,忽然有个邻居家的小子在门口嚷起来。

“宋大婶,你家来亲戚啦!”

乡间生活十分平静,一旦有什么热闹,这些小孩子都要凑上去。有一辆马车从村外来,这在玩耍的小孩子来看就算是个了不起的热闹。

这话说完不到片刻的功夫,马车果然停在了宋家家门口。宋老大的婆娘放下手上擦洗好的竹席,擦了擦手:“可是美娘小姑来了?哎呀呀,来的这样快,家里还乱糟糟的...这怎么好意思。”

一个四十岁上下,收拾的十分利落的布衣妇女就站在了马车旁。

吴美娘先下车,转头就和布衣妇女手拉着手寒暄。然后是冬儿,冬儿下车之后还扶着连翘,最后才是冬儿和车夫一起将带的行李和宋氏捎带的东西搬下来。

主仆三人的行李并不算多,有两只芦苇杆编成的箱子,很像后世的行李箱,只不过是小号的那种。另外还有一个皮箱,​‌​‍­古​‌‎‍­代‌‍‍的皮箱都是真皮的,而且不大。这个是吴美娘的,放的是一些细软。另外就是三个半旧布包袱,不轻不重。

东西都下车了,连翘正给车夫付车资呢,吴美娘就转头道:“连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