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重要性,及为何重要,一些相关研究的开啟得把时间轴拉回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西方发展出一套「奇异」的育儿模式,专家认为当孩子哭闹时,母亲不应该立刻将孩子抱起或是太常哄孩子,藉此戒除孩子哭闹的坏习惯。当时的心理学派争相解释为何婴儿会对母亲產生依附,像是行为学派便认为,母亲为幼儿提供生存所需的热量,因此增强依附──多数学派一致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营养照护的需求,孩子便会顺利长大,其馀多的情感及互动都是多馀的、不必要的。
但这造成了一些后果──育儿理论使人们相信,当孩子生病时不需要母亲的陪同,医疗人员能够提供照护,为了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应该将孩子隔离在无菌空间中,避免接触,并减少母亲探视,以减少孩子不必要的情感波动,理论上来说,这会让孩子更快痊癒。
然而实际状况非但如此,还造成当时所谓「医院病」的比例暴增,婴儿若是长期待在医院会日渐消瘦,并因不明感染而命在旦夕;这种状况在相对贫穷的地区反而较少,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人员还是得亲自照护婴儿,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肢体的互动及接触。
一九五零年代,逐渐出现反对的声浪,其中英国精神科医师约翰.鲍比便反对这种婴儿只有生理需求的观点,并在其着作《依附与失落》中提出成长过程中,孩子若是缺乏爱、关怀与信任感等感受,未来可能会难以对他人產生依附情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