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多了,民众无形中生出一种袁绍干不过曹操的错觉,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至于士人阶层,二者的影响力更是经纬分明。
陈琳这篇檄文文采斐然,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文学性……虽然内容有些夸张,把曹操身上的黑度加深了好几层,但抛开其中的真实性,这篇檄文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两极分化度,让讨厌曹操的人深感暗爽,喜欢曹操的人气得半死。
而郑平的那篇檄文……严格意义上不算传统意义的檄文,让士人们生出更加错综复杂的心绪。
因为狗屁倒灶的“童年逸事”与三段歌谣同情袁绍的有之,因为文中暗指对袁绍的人品产生少许怀疑的有之,因为对袁绍不动声色的折损而觉得对方手段不同常人产生些许好奇心的有之……但不管士人们的想法有何出路,有一点是共通的——
他们也牢牢记住了那三段歌谣。
普通民众只是觉得有趣,又因为通俗、押韵,朗朗上口,非常洗脑,所以背得很快。
但对于讲究文学的士人而言,可就不只是“背”这么简单了。
他们觉得这首歌谣的排列很有节奏感,利用“3+3+3,7+5”的字数反复陈列,比诗经4+4的格式更好断句,很富韵律。
因此士人们在聚会的时候,喜爱进行的关于文学类的活动,从原来的作诗比赋变成了“本初诗”大比拼。
当然,这个“本初诗”不是说以袁本初(袁绍)为对象作诗——他们还没有这么残忍——而是用这种“3+3+5,7+5”的格式作歌谣,不拘白话、文言,只要富有趣味,就能成为那一文会的胜者。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