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走到这里,多半应该抒写一位个性鲜明、至今水土不服、仍在鞠躬尽瘁的文人官员,这也是我能强烈感受到的主人公的意图。但它不能满足事情的多层意义。
2012年,发生了许多戏剧性不输《哈姆雷特》《麦克白》的真实事件。事件的一幕发生在此岸知识分子中间,他们大规模地拥抱一座地处西南的城市和它所代表的思潮,在剧情高潮处,人们已无法辨识信仰还是投机,理性还是狂热。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曾经展示过作为一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遇到重大政治问题之际,是何其无能与天真。事情假装过去了。翻翻历史,无论哪种思潮,无论左右,情形何其相似。我无意过度开掘,但至少应该试着探一探:民主在台湾,究竟是什么。即使我能借报道一角暗示它在民间和政治结构里的不同含义,仍然回答不了这个百年命题:它在我们这里,会有戏吗?
这是我想种在文章最底下的东西。上面铺一层,是龙应台在角色转变中的挣扎——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再铺一层,是她的音容笑貌、举止性情,为人师友或母亲,一个活泼泼的女人。
我记得交稿给对方“看一下”——这是一个好习惯,不代表你不能独立写作;假如你立得住,会得到相应的尊重和有益的指点——之后,收到多方回复,其中龙应台越过秘书的第一时间回信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