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制订合围计划时,会使用一种“圆规画法”。此法系以预想的某一合击目标为圆心,再根据总兵力和各路合围部队可能会合的时间,画出一定范围的合击圆周。合击圆周最终形成的那一刻,就是“利害交换线”。
更通俗一点讲,“利害交换线”指的就是八路军跳出合围圈的时机和地点——跳得太早,容易被敌人发觉,那样敌人就会掉过头来,组织新的合围;跳得太迟,又会被围在中间出不去。
最好是不早不晚,在合围圈即将形成但又尚未成形的时候跳至外线。在1941年11月的那次反“扫荡”中,刘伯承之所以要把转移的时间一推再推,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在发出反“扫荡”作战的命令电稿后,一连三天,刘伯承始终守在作战室,通过各部队报来的敌人动向、起止位置、路线、速度,推算合击圈直径的大小,以及判断太北部队跳出合击圈的时机。
其实刘伯承及其师部这时本身也面临着极大的危险。陈赓从太岳发来的急电反映出,日军在此次“扫荡”中采用了一个新的手段,即在基本部队出发之前,先以先遣部队佯动,同时派出便衣特务和别动队进行刺探,以便为大部队指引方向。
先前李达得到的关于日本特务要刺杀刘伯承的情报,则指向了另一个事实——为了捕捉八路军机关首脑,日军还临时成立了多股小部队,称为“特别挺进杀人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