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动荡之中,分化是必然的。不光是“老伙伴”胡适转向,“新伙伴”张东荪也转到了对立面。陈独秀的《谈政治》之中,点了胡适的名,也点了几个月前还在新渔阳里六号高谈社会主义的张东荪的名。
就在《谈政治》刚刚发表,英国的一位名人受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讲学。他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他成为名人,由于他同兼三种身份:他是道地的数学家,曾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三卷。他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产生过颇大的影响;他又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创立“中立一元论”,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他又反对侵略战争,倡导世界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判刑下狱,获得人们的同情和赞颂。这么一位大名人光临中国,自然引起一番热闹。
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重要文章《谈政治》
罗素在中国各地演讲,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Guild,亦即行会。“基尔特社会主义”,亦即劳资合作的改良主义。
张东荪是梁启超的“老伙伴”,一起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同创“研究系”。当这位由梁启超请来的贵客前往湖南讲演时,张东荪便专程奉陪。
返沪之后,1920年11月5日,张东荪在他主编的《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教训》。11月6日,又发《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这两文蓦地引起一番论战,空前的激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