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罗·艾伦(Paul Allen)信步走到哈佛广场中央拥挤的报摊,看到封面上印着Altair电脑图片的1975年1月号《大众电子学》时,他感到既兴奋又惊恐。他为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而激动,但又生怕错过这场盛大的派对。他丢下75美分,抓起一份杂志,踏着泥泞的积雪,一路小跑着来到比尔·盖茨在哈佛的寝室。盖茨也来自西雅图,是他的高中同学,而且也是电脑迷。艾伦就是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大学退学并搬到剑桥的。艾伦对盖茨说:“你瞧,这件事我们竟然没有参与。”盖茨接过杂志,一边阅读,一边前后摇晃身体,这是他聚精会神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等盖茨读完文章,他意识到艾伦说得没错。于是,在接下来的8周时间里,两人开始疯狂地编写代码,而他们付出的努力最终将从本质上改变计算机行业的面貌。1
生于1955年的盖茨不同于他的前辈,他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地关注硬件。他从没体会过组装Heathkit无线电或焊接电路板的兴奋。高中时代,盖茨操作学校分时终端时显露的傲慢态度惹恼了一位物理老师,于是他给盖茨布置了一项任务,让他把Radio Shack公司的一套电子元件组装起来。据这位老师回忆,盖茨最终交上去的成品“背面滴满焊锡”,而且根本没法用。2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