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抽象和概括的世界中。我们用来命名和界定事物的所有词汇都是心理概括活动的产物[1]。可是,正如语义学家所提醒我们的那样:“牛1不是牛2也不是牛3”,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独特性。巴特勒主教用至理名言向我们陈述了这一道理:“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能成为其他事物”。[2]
尽管事物存在独特性,我们用来分类的词汇却忽略了事物的独特性,仅将目光关注在事物的异同上。照此,我们在谈话时频频使用的词语如桌子、椅子、牛、乌鸦、人、诗歌、社会运动等都具有概括性。尽管我们能够谈论单个的桌子、影子、牛、乌鸦、人、诗歌和社会运动,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在以数不胜数的方式进行概括。我们概括性地谈论所有令我们感兴趣的事情:生死、爱恨、成败、战争与和平。
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因识别出谈话中的一个概括化例子就欢欣雀跃。我们应该清楚概括化只是交流基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通过思维方式来建构自身的概念。
概括之所以成为谬误,要么是根据太少见的例子达成了结论,要么就是达成结论的例子不够典型。例如,如果我们在罗马旅游时遇到了三个非常风趣的意大利人,我们不能就此推断意大利人都是非常风趣幽默的。
但是,并不是根据少量事实做出的概括就是不可信的。例如,如果你赤手摸到一个热炉子,这一次的经历足以使你知道,“不要赤手摸热炉子”。根据这少数的经验,你也足以得到概括性的结论,“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过热的物体。”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