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二六九章 子路和颜回

热门小说推荐

孔子要推销出去的第一个人是子路,这倒不是他认为子路最有才能,而是出于感情因素。子路跟随他的时间最长,最忠心最直爽,出力也最多,岁数又老大不小,如果再不能推销出去,这辈子就算是废在自己手中了。所以,于情于理,都要首先帮助子路找到出路。

孔圉是卫国的卿,一向非常好学,跟孔子的交往很多,时常向孔子请教学问,因此两人的关系很好。好到什么地步呢?或者说孔圉好学到什么地步呢?

按《论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在孔圉死之后被谥为孔文子,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圉被谥为文,孔子说了:“因为孔圉聪明而且好学,又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个成语都来自这里。

孔圉是卫灵公的女婿,是现任国君卫出公的姑父。因此升迁机会比较多,这个时候已经成了卫国的卿。

公叔戍占领的蒲地已经被卫国夺了回来,现在是孔圉的封地,而蒲地恰好缺一名地方官员,也就是令,换现在说法,就是蒲县县长。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子路这人不错,好学忠诚,没有私心杂念,还在季孙家当过管家,人品能力都是上佳,怎么样?”孔子向孔圉推荐,两人都姓孔,虽然不是一个来源,可是还是觉得比较亲切。

“好啊好啊,我面试一下。”孔圉知道子路的经历,也认识子路,不过还是要面试一下。

面试的结果是孔圉非常满意,于是子路成了蒲令。

【子路治蒲】

临行之前,子路来向孔子道别。

“由啊,你将要去当蒲令了,老师送给你车呢,还是送给你忠告呢?”孔子问。他为子路高兴,虽然他也只有一辆车,也愿意送给子路。

“忠告吧。”子路没有犹豫,他不能要老师的车。何况,上任之后,就会有车。

“那好。”孔子其实愿意送的也是忠告,他早就想好了。“蒲这个地方是卫国的主要兵源地,壮士很多,很难治理。不过我告诉你,只要恭敬客气,就能让勇者服气;只要宽容公正,就能与人相处融洽;只要谦恭廉洁,就可以亲近尊长。”

“嗯,还有吗?”子路觉得老师说得挺好,还想听。

“以身作则,然后可以劳民。”

“还有吗?”

“不要怠惰。”

“还有吗?”

“等你做一阵再来问吧。”孔子笑了,子路就是这样的人,问起来没完,有时候也挺让人烦。

按《论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子路带着老师的忠告上路了。

从楚丘到蒲,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离开的时候,因为时间很早,守门人觉得这个人行色匆匆,有些可疑。

“请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守门人问。

“啊,从孔丘那里。”

“孔丘?就是那个明知没戏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哈哈哈哈。”子路笑了,点点头,上路了。

按《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不可为而为之,这个常用语,就来自这里。

子路在蒲地的治理不错,他一切按照孔子的标准去做,公正无私,工作努力,一门心思为老百姓做实事,因此子路在蒲的名声非常好,老百姓喜欢他,孔圉对他也很放心。

时间不长,子路又把高柴引荐给了孔圉,担任了孔圉封地的士师,也就是执法官。对此,孔子还有些意见,觉得子路应该推荐更优秀的师弟。可是没办法,子路就跟高柴的关系铁。

子路常常会派人看望老师,同时也向老师请教。而孔子也非常关注子路,有时候也会派弟子去看望他。

有一次,子路让人来问一个问题。

“什么是君子?”

“修养自身,保持谦恭。”

“这就行了?”

“修养自身,以帮助别人。”

“还有吗?”

“修养自身,以造福百姓。”孔子说,不过随后加了一句。“这一点,尧舜还担心自己做不到呢。”

按《论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又有一次,孔子得了重病,看样子就要过去了。于是子路就派自己的属下去伺候孔子,按照家臣规格要求他们。后来孔子病好了,对子路的做法很不满。

“太过分了吧。”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子路是在忽悠我啊。我本来没有家臣,他给我弄几个假的家臣来,让我骗谁啊?骗老天爷?况且说了,让我死在家臣手中,还不如死在学生们手中呢。再者说了,就算我不能得到风光大葬,难道还会死于道路吗?”

其实,子路也是好意,一般的大夫家中没有家臣,一定要是很有势力的卿大夫才有家臣。子路知道孔子好面子,所以派来几个手下假扮家臣,也是为了让孔子死得有面子。

谁知道,孔子反而不高兴了。

看来,子路天生不是个拍马屁的料,费了半天劲,最终还是挨骂。要是子贡做这样的事情,估计孔子不会这么说。要是颜回做这样的事,大概要受表扬了。

按《论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不管是请教也好,拍马屁也好,孔子说归说,心里还是挺高兴,他也知道子路是好心。不过,最新的一件事情真的让孔子紧张得不得了,以至于立即派子贡去找子路。

什么事?说起来,是件好事,好人好事,放在今天,算是感动中国的事情。原来,子路看到蒲地的农村水利系统不完善,担心暴雨来临造成水灾,因此在春忙之后,组织当地百姓兴修水利,挖沟造渠。看到当地百姓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子路于是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粮食,每天向修水利的民工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按照当时的规矩,午餐都应该是自己携带的。子路这一举动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换了今天,也同样会受到广泛赞扬。

这一天,子路又率领百姓挖沟,子贡来了。

“子贡,你怎么来了?老师身体还好吗?”看见子贡,子路非常高兴,先问候了老师。

“老师身体很好,不过心情不好。”子贡说,对子路笑笑。

“为什么?”子路有些奇怪,老师心情不好,有什么好笑?

“老师很担心你,让你立即停止供应免费午餐。”子贡说。

“为什么?我这是施行仁德啊。老师平时总是叫我们要仁德,可是真正做起来又要阻止我,为什么?”子路很不解,甚至有些气愤地问。

“老师这么说。如果你认为老百姓确实不够吃的,应该上报给孔圉大夫或者国君,然后从公家的仓库里拿出粮食来救济大家。如今你私自用自己的粮食给大家,是要让百姓怨恨君主,而感激你。你想想,后果是不是会很严重?”子贡回答,这是孔子教给他的。

“是哦。”子路恍然大悟。

所以,仁德不仁德,还是要服从于政治的。坐而论仁,往往是不考虑当权者的利害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当权之前爱民敬民,当权之后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这未必就是他的思想改变了,而是情势所迫。

屁股决定脑袋,这条真理千古不变。

【颜回少白头】

在孔子的弟子中,论管理才能,冉有是独一无二的,孔子准备第二个推销出去的就是冉有。为此,孔子曾经问过冉有有没有兴趣在卫国找一份工作,冉有婉言谢绝了,他说他还想学习。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冉有的家族都在季孙家做事,而冉有本人和季康子的关系不错,因此,冉有相信,他迟早会回到季孙家。

冉有谢绝了在卫国做官,孔子第三个准备推销谁呢?颜回。

孔子最欣赏的学生自然是颜回,连孔子自己也说颜回贤于自己。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和颜回哪个要强一些?”

“我哪里能和颜回相提并论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我不过是举一反二。”子贡说。其实,他对颜回的品德很敬佩,对颜回的学习态度很佩服,却未必对颜回的能力认同。

“是啊,你不如他,我跟你都不如他。”孔子说,说得很诚恳。

按《论语》。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并不是假意谦虚,而是出于真心。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孔子说:君子无忧。

“如果君子的修行没有成功,就乐在过程;如果成功了,就乐在结果。所以,君子一生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可是小人不一样,成功之前忧虑能不能成功;得到之后又忧虑会不会失去。所以,小人一辈子都在忧愁,一天也不能快乐。”孔子这样说。

按《说苑》。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跃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所以,尽管颜回很穷,但是他乐在其中。换今天的话说,就是穷开心。

对此,孔子大为赞赏:贤哪颜回。每天就吃一顿饭,住在贫民窟,别人都忧愁得受不了,可是他每天还是那么快乐。贤哪,颜回。

按《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颜回的教导往往都是高屋建瓴,站的高度明显比别人要高得多。

一次,颜回问什么是仁。

“仁,就是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这个词后世常常被用到。“一旦克己复礼了,天下的人就会说你是仁人了。所以,成就仁在于自身,难道还要仰仗别人吗?”

克己复礼,这个词的解释一向五花八门。大致的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的规范。

“那,具体怎样实行呢?”颜回问,他很少这样问问题。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用了一个排比句。这里的非礼,不是现在的调戏妇女的意思,而是不符合礼法。

“我虽然不够聪明,我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的。”颜回说。

其实,这样的标准,连孔子自己也做不到。这,也是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贤的原因。

按《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尽管看上去安于贫穷,内心里,颜回对于出仕还是很渴望。说来也是,如果不想出仕,学这些礼法又有什么意义?

整个《论语》,颜回只向孔子问过两个问题,除了上面一条问仁,就是另一条问治国的。

“老师,该怎么治理国家?”颜回问,鼓足了勇气。

“嗯,用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戴周朝的帽子,乐曲用《韶》《舞》。不要听郑国的歌曲,远离奸佞小人,因为郑国的歌曲很‍­​​淫‌‌‍荡‎​‍,而奸佞小人很邪恶。”孔子这样说。基本上,颜回就是孔子谈论人生理想的最佳人选了。

孔子这样的回答,就如同­​­‎现​‎­代​‍人问怎样生活,于是孔子回答:“娶日本老婆,找法国情人,开德国车,看美国电影,请中国厨子。”

好是好,可是怎么能实现呢?

按《论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孔子知道颜回的理想,也知道颜回的心思。他当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国君主的辅佐,可是看来这太不现实。如果再不为颜回找一条现实的出路,就耽误了这个孩子。再者说了,颜回父子都是自己的学生,如果颜回的问题解决不好,自己的良心也说不过去。

因此,在安排好了子路之后,孔子主要就在帮颜回物色工作了。

孔子为颜回介绍了几份工作,可是,每一次的面试结果都是失败的。

“你准备怎样帮我管理封地?”一个大夫问。

“克己复礼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我做好了,三年之内整个封地就都克己复礼了,之后三年,整个国家就都克己复礼了。”颜回回答,用老师的话。

“那什么,你看,多么蓝的天啊。”大夫岔开了话题。大夫心说:“我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管理我的属民,提高我的封地的粮食产量,处理好我的财务。克己复礼,复你个头啊。”

面试失败。

“你觉得管家应该怎么当?”另一次面试。

“用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戴周朝的帽子,乐曲用《韶》《舞》。不要听郑国的歌曲……”颜回这一次换了一个说法。

“啊,那什么,我还有点事处理,你先回家等消息吧。”这位大夫直接赶人了。颜回走了之后,大夫对他的朋友说:“颜回脑子不是有毛病吧?夏朝历法干我们鸟事?郑国的歌曲那么好听,为什么不听?”

面试失败。

经历了多次的面试失败之后,颜回自己也很沮丧,不过他还要努力让自己感觉快乐。

孔子对此也很无奈。

按《论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技焉,亿则屡中。”

按过往的译法是这样的:颜回应该说很出色吧,可是他总是缺衣少食;子贡不信天命,去经商,结果常常能够预测准行情。

这样的译法是错误的,是为了掩饰孔子和颜回的失败。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颜回难道注定只能是个平民了?他出仕总是落空;子贡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出仕,选择了经商,总是赚大钱。

孔子这两句话显然是对照着来说的,如果说颜回出色,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子贡不出色。就如现在常说“坏学生发财了,好学生反而受穷”。所以,传统的译法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孔子想要说明的:想当官的当不了官,不想当官的却发了财。

隐隐然,孔子替颜回抱不平。但实际上,孔子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颜回之所以沉醉于理想国的状态中,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师兄,你怎么头发都白了?注意休息啊。”这一天,胡乱看见颜回情绪不佳,前来劝解。颜回的头发两年前就有些花白,如今已经全部白了。根据传说,这都是学习太刻苦的原因。

“唉,胡乱,你是后人,不妨跟你说句实话,我这头发,都是愁白的啊。自古以来,谁听说过学习刻苦头发就会白的?”颜回说,一脸愁容。

“愁什么?”

“愁什么?你不知道吗?”颜回反问。

胡乱尽管是后人,也不是个傻瓜,他很容易就猜出颜回在愁什么,人生愁苦,无非是愁情愁财愁前途。

“师兄,我觉得吧,老师都把自己的理想标准降低了,你为什么不多跟子贡师兄和冉有师兄学学,少讲点理想,多学些现实的技能呢?”胡乱出于好意,却忘了自己改变不了历史。

“你真是胡言乱语随便说啊,老师把我当成了仁德的标杆树在那里,我要是倒了,老师多没面子?我多没面子?唉。”颜回叹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面子,又是面子。自古以来,面子害死了多少人?唉。”胡乱自言自语,也叹了一口气。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