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的奋斗》和当时尚未出版的“第二本书”中,希特勒就已经计划好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修改《凡尔赛条约》、吞并奥地利、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变成卫星国、在占领俄罗斯前与法国作对、最后主导世界,而英国则是德国要保护的小伙伴。很明显,至少在这个计划的初始阶段,希特勒需要德国保守民族主义分子的广泛支持。实际上,1930年后,在布吕宁政府的领导下,外交政策已不再是施特雷泽曼时期较为谨慎的和解风格了。新的、更偏向对抗的外交风格发展起来,从多边协定向双边政治和经济协定转变,主要以扩大德国在欧洲西南部和东部的影响为目标。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这种趋势还在延续,但速度更快了,希特勒也更加野心勃勃。无论如何,将希特勒送上台的旧精英阶层仍然与希特勒政权维持着原有的合作,并伴随着一些矛盾和分歧,直到1937—1938年的冬天。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总体策略是通过外交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同时积极推进重整军备计划。从20世纪20年代晚期起,重整军备一直在暗中进行,并向各方征集扩大军备的不同方法。希特勒在上台不到十天内,就向将军和内阁表示了他的意图。一开始,德国对重整军备遮遮掩掩。1933年发行所谓的“半政府债券”(Mefo Bills),1933年7月克虏伯公司又委婉地将制造坦克说成是“农业拖拉机计划”。1934年,德国生产炸药、轮船和飞行器,这些行为均是《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但军队却予以支持。1935年3月,希特勒向世界宣告,德国已经拥有了一支空军,并公布了总体的军备状况和征兵制。同时,希特勒和一些国家单独达成了协议,想要以此代替集体协议。他退出了日内瓦裁军会议,并于1933年10月让德国退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1934年1月,不顾外交部的劝阻,希特勒与波兰达成了十年期限的《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1月全民公投后,萨尔兰于3月回归德国。1935年4月,德国的重整军备遭到了英、法、意成立的“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和国际联盟的谴责。但英国和德国在1935年6月的《英德海军协定》中达成了一定的互相理解,德国依照协定,将扩大自己的海军队伍至英国海军规模的1/3。虽然意大利和德国在奥地利事务上产生了冲突[奥地利的纳粹党试图于1934年发动政变,陶尔菲斯总理(Chancellor Dollfuss)遇刺身亡],但希特勒还是希望改善两国关系。他非常崇拜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因此有一段时间在与奥地利有关的问题上十分谨慎。无论如何,斯特蕾萨阵线本身并不牢固。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英国和法国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同时两国的国内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群众的不满使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希特勒因此受到鼓舞,并抓住机会实施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第一着险棋。1936年3月,德国向莱茵兰派遣军队。尽管德国的士兵数量相对较少,但还是成功获得了国内大众的赞誉,而来自国外的批评则非常少,因为德国毕竟只是“进了自己的后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