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8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啊,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厦,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一个问题,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在哪里?有,在《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夭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它的真正原因。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蜀汉政权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设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队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交的功绩。诸葛亮执政以后,立即执行联合孙吴的这个国策,还做得很好。威胁既不来自北方,也不来自东方,那么让诸葛亮感到不安的威胁在哪里呢?只有一个地方,内部。而内部陇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经多次讲过了,就因为他那个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的,所以,诸葛亮之陇,陇在箫墙之争。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就只有采取这样的政策,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这叫做安内必先攘外。第二点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人家来打你,所以《后出师表》说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就有争论,我们只能说是“疑似”。都说《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说“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去攻打曹魏,大汉王朝也是要亡的,与其坐在这儿等死,莫不如去拼他一下。如果说这个话因为《后出师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认定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话,那么《华阳国志》的八个字,我觉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而且王夫之,大家知道,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在他的《读通鉴论》里千脆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而且这个以攻为守包括两个内容,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巩固以存和待时以进,就是说以攻为守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万一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个机会呢,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抓住机遇,必须使蜀汉政权时刻保持战争状态,这是第二点小国更要图强。第三个原因,理想必须坚持。我一再说过,诸葛亮是个有理想、有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机会,都会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点。问题是诸葛亮的理想设变而形势变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设计将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条件是什么呢?刘备集团能够跨有荆益,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益州出发,而且还要有个时机,叫夭下有变,这是很科学的规划,但是形势是怎样的呢?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国,设有夭下有变的条件,另外荆州丢了,理想设变形势变了,形势变了策略要变,也就是说他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坚持这个政治立场,坚持北伐,坚持讨贼,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的时候,小心翼翼,做到万无一失。你要知道诸葛亮统帅的十万大军是蜀国的命脉所在,是蜀国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掷地把十万大军投入在战场上,豪赔一把,这种豪赔是土匪千的事清,孑匕明先生不会千,所以诸葛亮是不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这个风险太大了。对此,王夫之也有一个结论,王夫之说:“公盖有不得己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就是诸葛亮在做北伐的决策的时候,有很多不得己的地方,有很多难言之隐,这样一些复杂的清况,这样一些复杂的形势是不可以和魏延这些人说清楚的,我不能公开告诉魏延,说不清魏延也听不匿,何况这个时候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这样坚定的抗曹分子,因为我现在高举的是汉贼不两立、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这样一个旗帜,我也有人打先锋啊,有这么个嚼头青夭夭说要灭曹魏不是很好嘛,我千嘛跟他说穿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