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赛戏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二哥这次回来要成为老实巴交的农民了吧?那你可就走眼了。二哥一生闯荡,自然练就了一身功夫。那时候,山寨里没有电视、VCD这一类的小玩意儿,逢年过节就靠四乡八堡“玩故事”热闹热闹。在我们这一带,方圆几十里一些大庄子上,都有一些热心肠的人,好组织一些人在节日里搞一些闹闹龙灯、玩玩旱船、踩踩高跷、叠叠罗汉、打打霸王鞭之类的玩意儿,老百姓称这为“故事”。一到这场合,二哥俨然成了主角。老辈子人都知道,“开国大典啦,抗美援朝啦,三面红旗啦”,这一带闹得红火,都是因为有二哥这一分子哩。
在我们这一带还有一条,就是“乱爨班子戏”多,一种说法是“乱弹班子”,总之是一伙人临时凑起来唱戏的通称。庄稼人一等到麦上垛、谷上场、豆叶黄之前,红薯刨完之后,只要农活有些闲暇,就有热心肠的人自动出来,凑成一个戏班子,排些个《收姜维》、《打金枝》、《游龟山》等折子戏,各个村子都轮着演他一遍。戏迷们对啥戏都是百看不厌的,提心吊胆地给古人担忧,平常就用“戏串子”对年轻人进行教育,那是现成的活词,说着顺口,想着省心,讲着有力,听着自然;在看戏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都是在看戏,但角度迥异,有人看戏主要是为了看“角儿”,看生角儿,看老旦,当然主要是为了看那唱得最好、长得最好的;有的人喜欢听后棚(乐队),不信,你到台子底下看看,有的人就是眯缝着眼听唱腔,听拉弦子,眉眼不睁的样子哪里是在看戏?也有的人专门好看丑角、听笑话,特别是哪台戏上有个好“踩场的”(正剧开演之前的“捎出儿”),一上来,有一个丑角,出来哇里哇啦地胡说一通,什么“东西大路南北走,出门碰上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又叫砖头咬着手……”啦,什么“大年初一立罢秋,割了大麦耩豌豆,敬德搂着老包睡,一个黑头对黑头……”啦,等等,反正大体都是一些狼拉狗啃的东西,总是台上唱着,底下笑着。我揣摩,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的相声段子,弄不好是从这里受启发编出来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