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11 10:15:13
殷商灭夏后,干了什么?
《古文尚书》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关键词:夏社
《史记封禅书》记载曰:“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关键词:欲迁夏社
《竹书纪年》卷上记载曰:“﹝ 殷商、成汤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 亳,始屋 夏社。”关键词:屋夏社。
这么多史料记载皆表明一点,殷商想去除夏朝曾经存在过的印迹,其入手的地方就是“夏社”。结合后来殷商卜辞记录可见殷商极尚鬼神,说明他们对祭祀是相当相当重视的,“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由此及彼将心比心,为了表明“天命所归”,殷商必然会尽全力去除夏朝存在最大的凭证,即夏社祭祀地和祭祀物。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如果一个部落或者氏族的延续和表明自己由来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祭祖祭天,以祭祀的方式来铭记。换句话说,祭奠和祭祀也是历史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
欲革其史必毁其祀,欲灭其国则除其史,做法虽有异,但异曲同工。
史书对失败者的评价多半是不太友好的,比如写夏桀怎么怎么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穷兵黩武.集各种低劣品质于一身,意思就一个,他亡国是应该的,但又有史料记载其文武双全,敢想敢干,如对商纣帝辛的评价亦是如此。窃以为,一个王朝的衰落,其直接领导人如帝王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唯君命是从的封建时代,但仅仅是帝王个人的腐败尚不足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统治阶层的集体腐朽才是根源。君不见,每个王朝的开创之时,从上到下无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时日一旦长久,后来者习惯了舒适和安逸,而过度的舒适安逸和伸手即来的供给则带来了毁灭。到了王朝晚期,即使有力挽狂澜之意愿,终究是沉疴难纠,顽抗徒然耳!具体的表现就如历史书上所述的: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要做最后的负隅顽抗,比如夏桀和后来的商纣。史书自相矛盾的评价或有当世价值观的体现,此处不做置评,然,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价值观当真要不得,时日长了,这样偏颇的历史观极容易形成偏见甚至认知缺失,无益于历史文明进步和辩证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史书之评价今人当慎读、慎思、慎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