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18 21:24:05
(97)
实际上,就连变法强人王安石,也是儿女情长之人。
他就十分宠爱两个女儿。长女的孩子出生,他升格做了外公,还特意写诗为贺。小女儿长期膝下无子,估计他也跟着操碎了心。
在罢相归隐江宁之后,没有了政务的缠身,他格外惦记京城里的两位女儿,便作诗表达思念之情。千百年后再读之,依然能感受到强人背后那份柔软的父爱。我们来感受下: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寄蔡氏女子二首》(之二)
我营兮北渚,有怀兮归女。
石梁兮以苫盖,绿阴阴兮承宇。
仰有桂兮俯有兰,嗟汝归兮路岂难。
望超然之白云,临清流而长叹。
诗中所见,父爱如山、情意绵长,两个女儿都是他的心头肉,思之念之,护之爱之,并无任何分别。不过,他对两位女婿却是态度迥然。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安持和蔡卞。
论出身,吴安持是宰相之子,蔡卞之父不过官至侍郎。按常理说,吴安持在官场的优势应该胜过蔡卞,事实则大不然。吴安持终其一生也未能跻身宰执,只是以天章阁待制致仕。相比而言,蔡卞的仕途要辉煌的多。这里面或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个人才华。从史料记载来看,吴安持并非科举入仕,而是承父荫入职。无论后世如何鄙视科举,惟科举确确实实是人才的试金石。也就是说,两人在才华上,蔡卞更胜一筹,这是硬实力的差距。
还有就是王安石与吴充的关系。两人在官场上是同僚,在生活中是姻亲,却在政治理念上大相径庭。王安石力主变法,吴充不以为然,后来王安石首次罢相,接替他的正是吴充。吴充接任后对新法三心二意,因此被神宗罢职。可以想见,站在吴安持的角度,他夹在父亲和岳父之间,应是左右为难。这或许影响了王安石对他的观感和栽培。
再有就是两位夫人的区别。说起吴夫人,虽然王安石也给她写过五言古诗《吴氏女子》流传后世,但她在史料中几乎是隐形人;而七夫人却是宋人笔记里的常客,有很多故事流传至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反映了两人的才学、性格、处世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也影响了王安石对她们夫君的态度。很显然,王安石更偏爱蔡卞,甚至将其作为衣钵传人。
在王安石诗词里,就有专门写给蔡卞的,比如:《示元度(营居半山园作)》《江宁府园示元度》《怀元度四首》等。
《怀元度四首》
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
孤坐屡穷辰,山木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
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於飞。
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
白纸黑字,字字都是真相。这些诗里,字里行间情感充溢,都是对蔡卞的赞美和喜爱。
很多时候,面对历史的重重迷雾,只有仔细翻找这些平常人的琐碎,才会更接近事情的真相。比如,想要更多的了解蔡卞,就得知晓站在他背后的七夫人,甚至还有他的岳父。唯有如此,才会明白他为何坚定地继承王安石的衣钵,坚定地推行新法,甚至不惜飞扬跋扈、不惧流言蜚语,也要对旧党痛下重手。不仅国事如此,很多家事也能找到答案。
比如,为何蔡氏兄弟长期不和?
日期:2022-09-20 00:45:56
(98)
有人说,女人之间有三种关系最难相处。
一曰婆媳,二曰姑嫂,三曰妯娌。
据说,七夫人过门后,由于性格强势,与蔡京之妻徐氏的关系长期紧张。妯娌不和,也是蔡氏兄弟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
关于徐氏,只知其父徐仲谋在仁宗、英宗年间为官,生平了了,并无显赫之处,徐氏的品行、性格等则不见详细记载。显然,以徐氏之出身,与七夫人宰相之女的身份不可相提并论。还有种说法,蔡京与徐氏完婚于公元1071年,反倒在蔡卞和七夫人成婚之后,这有点奇怪。
据曾布记载,徽宗曾当面问他,蔡氏兄弟为何不睦?曾布给出的答案,首先便是妯娌不和,其次才是两人争权夺利。徽宗闻之,深以为然。就连深宫里的天子都已知晓,可见蔡氏兄弟的家务事,包括七夫人的强势等等,在京城已是人所共知。
这倒引出了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妻子们的关系,对丈夫们的友谊会有多大的影响?想必很多人对此都有发言权。大体来说,是正相关的关系,妻子间越和谐,丈夫们越亲密,反之无论男人们之前多亲密,最终都会渐行渐远。
实际上,在漫长的婚姻里,无论丈夫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往往是妻子影响和塑造丈夫更多一些,这是女人温婉的性格所决定的。这个生活的真相,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很多时候被有意的掩盖了。
徐夫人和蔡夫人,她们站在蔡氏兄弟背后,各自影响着自己的丈夫,演绎出了迥异的人生。
这种事,还有个专有名词,枕头风。
相比而言,七夫人的枕头风更强劲,将蔡卞吹得东倒西歪。当然,也吹出了蔡卞的辉煌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