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1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1-01-03 22:42:15

关羽的缺陷

在这场阴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关羽在此之前的几件事情需要梳理一下,而这些事儿早已揭秘了关羽后来之所以覆灭的原因。可以说,关羽是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

第一件事情—约架。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前来归附刘备。远在荆州的关羽听闻此消息后,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武艺才干水平,与谁人可以相比。

当时,关羽并没有见过马超,也与马超并不相识。不过,马超名声在外,声望很高,尤其是在西凉地区。因此,关羽写信去询问诸葛亮对马超的评价,其实是想入蜀与马超一比高下,而此信无疑是一封“约架”书。

诸葛亮自然看出了关羽书信中隐藏的意思,闻到了信中的火药味,而他知道关羽心高气傲,如果不说关羽的水平在马超之上,关羽必然会入蜀和马超比试。于是,诸葛亮给关羽回了 ,其信云:“马超虽然文武双全、勇猛过人,可谓一代俊杰,但他是属于黥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依我看来,马超还远远不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如此,既不得罪马超,又平息了可能出现的内部纷争。

关羽一生之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他留有一副漂亮飘逸的长须,当看到诸葛亮称他“美髯公绝伦逸群”时,自然喜得合不拢嘴,于是便打消了入蜀找马超比试的念头。同时,关羽还将诸葛亮的回信递给众将士互相传阅,以证明自己比马超厉害。

就这样,关羽约架这件事情总算在诸葛亮高明的“和稀泥”技巧之下不了了之,但此事并没有“完美”地完全解决。

由此可见,在刘备集团中,连诸葛亮都要吹捧关羽才能安抚他,那么其他人对关羽的各种捧杀自然就不胜枚举了。因此,关羽整天都被包围在溢美之词中,想不骄傲都有点难度。

刘备集团的高层们极度纵容、迁就关羽,对他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作为一个拥兵在外独当一面的大将,关羽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关系到刘备集团的兴衰荣辱,所以他们也应为关羽最后的覆灭负一定的责任。

第二件事情—拒婚。

为了共同抵抗曹操,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从赤壁之战时就成立了孙刘联盟,虽然双方一直小摩擦不断,但总体上还是维持着一种和平的状态。这些年来,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可以说完全是鲁肃的功劳。鲁肃一直对外强调,孙、刘两家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才能抵抗曹操的入侵;作为隔着湘水的邻居,孙、刘双方不可因利害争夺而影响大局,从而被强敌趁机从中获利,唇亡齿必寒。

当时,曹操雄踞北方,实力天下第一,随时都可能威胁到江东集团的利益。因此,鲁肃的这些理念自然影响到了孙权,所以孙权便想通过联姻的方式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于是,孙权派人向关羽提亲,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但是,关羽不仅拒绝通婚,还当众辱骂来使,并说一些诸如“虎女不嫁犬子”之类的话,完全不给情面地讽刺孙权,极尽自大和侮辱、轻慢盟友之能事。

按理说,关羽是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主政者,孙权是江东集团的霸主,两家联姻可谓门当户对。何况儿女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自然要成家立业,孙权作为父母替儿子求亲无可厚非。当然,就算关羽心中有一万个不答应的理由,也应该用正常的礼仪委婉地拒绝结亲。但关羽如此傲慢地谩骂、侮辱孙权,相当于恃强凌弱,而这也暴露了关羽的性格缺陷。

就这样,孙权自然对关羽渐生恨意,并有心灭掉关羽。

当然,关羽不同意与孙权联姻也是有原因的。关羽出身贫苦家庭,早年在老家山西运城帮人驾车拉货,想必地方官僚和刀笔吏们也没少压迫他。后来,关羽犯了命案,从老家逃至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躲避追捕,一路上受过不少人的白眼,其中不乏一些士大夫阶层人士。所以,关羽对士大夫们没有什么好感,也从不买达官贵人的账,反而善待那些贩夫走卒,“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例如,关羽就是在涿郡认识的当时还是草鞋贩的刘备,后来结拜为兄弟,并跟着刘备一起艰苦创业,终有一番成就。

关羽本是一个无恒产的自食其力者,无须依赖群体讨生活,容易对不劳而获者产生偏见,所以他自然看不起世家大族的子弟。关羽之所以看不起孙权,认为孙权只不过是继承父兄的基业发迹的。同时,关羽长期坐镇荆州,成就都是靠打拼得来的,于是自然就更蔑视孙权了。

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在关羽的眼里,不同阶层不与联姻。

因此,关羽的傲慢与偏见间接破坏了“联吴抗曹”的策略,自招杀身之祸。

第三件事情—昏着。

昏着,其意指下棋时棋手由于疏忽下了一手(或一步)关键的败着。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前,就下了一步关键的败着。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关羽在率领大军出征前,留下南郡太守麋芳驻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驻扎公丨安丨,让他们两人负责后方的事务和为大军提供粮草物资。但麋、傅二人一向怨恨关羽轻视他们,因此他们态度消极,不愿全力帮助关羽。

关羽见他们办事不力,非常生气,放出狠话来,扬言道:“等我得胜回去后,就惩处他们二人!”

麋、傅二人听到关羽的话后都恐惧不安,他们知道关羽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尽管麋、傅二人办事不得力,但关羽还是把大后方和后勤工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这便埋下了祸根。

江陵、公丨安丨可以说是刘备集团在荆州占据的最重要的两座城池,而关羽偏偏让两个刚被他责骂而对他心怀怨恨的人去防守,可见其用人实在大意。

关羽让犯错的麋芳、傅士仁看守紧要隘口,便为他的覆灭埋下了引线,只需等待火星来点燃它。可以说,这个昏着直接把关羽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后来,关羽兵败被杀,与他的这个人事安排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第四件事情—抢米。

湘水划界后,孙、刘两家在荆州的边界问题得到明确,湘水以东的地盘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地盘归刘备。按照盟约,湘水就成了孙、刘两家的边界线,谁也不能私自越过边界去打秋风。

关羽水淹七军俘虏曹军三万人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吃饭问题。由于关羽的大后方一下子增加了三万名俘虏,粮食消耗加剧,直接导致发往前线的军粮严重不足。关羽见军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心里很是着急,一旦前线部队断炊,军心将会动摇,甚至不战而溃。作为一个带兵多年的大将,关羽自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所以他得想办法尽快解决军粮短缺的问题。

然而,荆州和益州的距离实在太远,跨省运粮也是不现实的,既然远水救不了近火,那就只有就地取粮了。

于是,关羽为了解燃眉之急,竟派人越过湘水去“借粮”,强行取用了孙权贮藏在湘关的粮米仓库,公然制造了湘关抢米事件。

关羽在人家的地盘上抢米,这是不要命地挑战孙权的底线。于是,孙权彻底愤怒了。

据史料记载,湘关抢米事件是“白衣渡江”的直接导火索。(《三国志吕蒙传》:“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可见,孙权早就动了杀心,只是在等待好时机而已。

关羽意气用事,不三思而后行,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