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些心急的大娘明里暗里的要给他介绍自家小哥儿闺女的,他只当听不懂,至于孩子的事,他更是放话说不着急,孩子缘还没到。说得多了,村里人都当他是挣了大钱,得了财缘折了子孙福,这才心里好受些,对芋哥儿的处境也不至于太过逼迫。
要是如今又拿钱财出来打井,折平山村人的眼,那前边说的做的可就白费劲了,杨大川转头想想还是熄了打井的心思。预备等天好了,自己上山,好好拾掇一下这接水的毛竹管子,把接水的山泉口挖深一点,搭个棚子遮盖一下。
路上遇到了几个也冒雨出来挑水的村民,见到杨大川过来挑水都纷纷打招呼。杨大川感叹:“如今这一下大雨,家里接来的水都浊了,一时半会儿的都没有水下锅了。”
“确实,咱村也有不老少从大平山接水的,一碰上下大雨,都还得靠咱村里这口老井过活,不过你那里实在是远了些,来村里挑水可不容易。你前些日子盖房咋就没寻思离村里近一点?”村里老井离杨大川家院子可有着一段距离,看杨大川两个水桶都不小,再装满水的话,分量可不轻。
杨大川不在意到,“不算远,我力气大,走的也快,倒不碍事儿,就怕这夏季雨水足,我哪天出门不在家,家里就没得水吃,实在是麻烦的紧。”
村里人闻言哈哈大笑,打趣道,“大川这是心疼媳妇啊,芋哥儿没出门前可是挑水砍柴没少干的,说不得比你干得都好呢。”打趣了杨大川一回,一众来挑水的村民语气都热络了几分。
而大川心疼媳妇的话传出去,也为杨大川看重芋哥儿添了一笔,平山村村里人乱七八糟的心思又歇了一分。
杨大川被打趣,也不生气,顽笑的跟村里汉子说些其他闲话,联系联系感情,打发打发这无聊的下雨生活。
下了几天雨,杨大川就挑了几天的水,即使家里水缸是满的,他也挑着水桶到村里转一圈,跟大家唠嗑唠嗑,缓解一下因为自家盖了新房子后有些隔阂的邻里情。
这几日下大雨,晚上睡觉舒服的紧,但芋哥儿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好,搅得杨大川也睡不着了:“这是怎么了?”
“这几日雨水下太多了,这庄稼正是上浆长熟的时候,我捉摸着有可能会影响收成。”芋哥儿也是个庄稼老把式了,一眼就看出雨水多的坏处。
“你是想着这事啊?”杨大川不在意到,“少点就少点呗,咱家又不指着那点粮食吃饭。”杨大川虽说已经完全适应了古代的生活,可有些时候的想法还是透露出不同。
“咱家是不缺粮,可那指着家里田地吃饭的可就难了,”芋哥儿叹口气道,“往年,我跟阿嬷两个人过活的时候,一年的口粮就指着这地里的收成呢!”
杨大川终究没真正过过指着地里吃饭的生活,他记事时,即使家里日子不好过,可饭还是能管饱的。
“那也没啥法子,天要下雨,咱可拦不住。”杨大川想了想说,“赶紧睡吧,等明儿说不定就天晴了。”
第18章 夏收
雨下了一茬是又一茬,下得庄户们的心七上八下的,辛苦了大半年,正当是长粮的时候,可不能就这么前功尽弃了。
在大家的祈祷下,雨又下了两天就止住了。稻子被水泡的有点焉,村民们都赶紧开田埂放水,幸运的是,往后一直到收割都是大晴天。
进了7月,庄户人家就盼着好天能持续下去,无他,到了7月中下旬就是到了第一茬水稻收割的时候。如今杨大川家的水田里种着8亩的水稻,一亩水稻如今一年好景气时能产320斤稻谷,这8亩水田差不多就是杨家一年的粮食。等到割了第一茬,水田里第二茬种什么杨大川早已都安排好。
杨大川用茶枯调和的农药给庄稼打了几次药,杀了几次虫,目前来看,效果都还不错。杨大川像玩耍一样胡闹的抛秧,田里的水稻长得不仅不比经年老农种的差,还隐隐有几分超过的形势:水田中的稻子长的已有半人高了,稻梗粗壮有力,狭长的金黄色的叶,长出了一粒粒颗粒饱满的稻穗。要不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村里农事惫懒货杨大川种的地,路过的庄稼老把式无有不赞的,如今只能可惜这么好的庄稼竟然不是长在自家精心伺候的田里。
见着天热起来,田里的稻谷一天天成熟,芋哥儿就跟杨大川在家里准备收割的事儿。收稻天气不好定,有可能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忽然之间就是狂风暴雨。赶上下雨,没收的稻谷长在田里还好,放在家里没地儿晒的一晚上就会发芽,一发芽这稻谷就毁了。要是雨结束的快还好,还能把长在田里的水稻收回来。要是雨连续下个两三天不停,长在田里的水稻不仅会熟过头被雨水打落,还会立马发芽,真真的是临了收获,半年白干。
夏收是大事儿,所以家家都得提前准备:割水稻的禾镰,防晒的草帽,打谷桶,装水稻的麻袋,箩筐,晒水稻的晒坪,谷耙,簸箕,竹扫帚,高梁扫帚,只有把稻谷晒干收到仓里,大家才能算是把心放到肚子里。
杨大川家之前盖新房时,用围墙围起来的前院也足够大的,反正这边都没几个人家,圈多大地儿也没人说,前院的大片空地都压实了,用石灰搅拌石子铺砌上,整个前院都是平整硬化的,自家晒啥都够地方使,不够还有新房子后面,老房子前那一片地儿呢,那一块地儿也让杨大川平整硬化了,自家富裕的晒场到时也不必去挤村里的晒坪。
打量着田里的水稻已经熟的差不多,虽说还能再长两日,芋哥儿决定要马上收割,这天已经晴了一段时日,要是突然下雨,一时半刻的不会停。跟杨大川商量好好了后,两人都是利索的,工具又已经准备好,不带半点犹豫的马上下田。
收割这日,杨大川一家三口卯时初,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夫夫两匆匆洗漱完就下田割水稻,要赶在日头出来前尽可能多的把水稻割好,要不然太阳一晒,水稻杆发软不好割。沈阿嬷留在家弄早食,弄完了送到地头,三人吃过一起下田。
村里都是经年的老农,不止一家能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有些家里田地多的,竟比他们家还提前两天收割。也有些人家抱着侥幸心理,指望多长两天,也能压压担。
吃过早食,到了田里,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下地了,抢收抢收真的是抢。田野里只听见一片 “沙沙”声,没有人说话,所有的人都在加快速度,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