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家交好的,年轻又能当家的农民开口道。
“这种疏密不定的禾苗,不一定保证高产,大川那小子上一茬丰收说不定是用了南船北马的药水造成的,这第二茬悬哦!”经验丰富的农民开口道,他们种了一辈子的田,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相对于年轻小子,更依赖于自身的经验。
杨大川可管不了那么多,他也不是要大家都接受,他自家觉得不亏就行。
下好秧苗,一鼓作气,又把马蹄跟茨菇苗种好,这两样下苗就得像传统的插秧一样了,一棵一棵插,但是间距比较大,马蹄30厘米,茨菇40厘米,茨菇最好拉线插,插得整齐,后面挖时就容易分明些。这两样也不用像水稻一样插得那么密实,耗费的时间也不多,花费个两天就差不多了。
杨大川又在自家水田捣鼓东西了!这消息飞也似的在村子里传播,不过大家当时忙得脚尖打脚后跟,哪里有空去看稀奇景儿,等他们忙完,杨大川早就干完了,水田里种的不就是他在烂泥塘育的那些苗吗!
不是说不用水田的吗,咋又种上了?杨大川是不是以为他今年上半年丰收就不用操心一年的嚼用?
许村长还特意上门问。这天一早,杨大川家刚喝粥不久,许村长已经来到了他们家,芋哥儿赶忙给让进屋,问一句要不要先喝点粥,许村长摆摆手。
“许叔,您这是来…”杨大川搔搔头。
“我听说你把水田种那劳什子的茨菇马蹄了,不种水稻了?”虽然许村长不是杨大川正经的亲长,但身为村长,他也是真的关心。
和芋哥儿交好的姚哥儿还特意上门问了,他家今年夏收完几兄弟就分家,杨大川捣鼓这些东西,他跟他当家的也有几分意动,分家了自个田地能做主,他们家在家里老人的阻止下竟然坚持拿了3分地出来种马蹄,听说茨菇跟芋头味道差不多就没种。
村里也有几户人家在河边有的泥田,按照往年惯例,都是丢荒的,因为在这些田里种庄稼,有可能粮种钱都收不回来。看见杨大川用烂泥塘种这叫茨菇马蹄的东西,也跟杨大川讨了点苗过去种。
杨大川用来育茨菇苗的那两块泥塘难怪没人要,就这么几个月就有大半时间是泡在水里没过顶的,要是种稻子的话,根早都被泡烂了。杨大川间了好几次苗,这两块泥塘才不至于绝户,所以把新苗移到好的水田里后,他也只是稀稀落落的在这两块田里补上茨菇苗。
忙完田里的事儿,又要操心地里的事儿。玉米早就过季了,如今都老在地里,得赶快把他们摘回家,还有种的红薯、黄豆、绿豆、棉花也相应的成熟,得收回家。收回家后,又要开始整地,补种其他东西。
杨大川忙得脚后跟打跌,9月要给茨菇取帐,追肥。取出来的茨菇帐白嫩嫩的,手臂长的一条,有些茨菇帐上还有小茨菇,粉糯粉糯的,杨大川不仅自家做菜吃,还分给村里人吃,吃不完的拿到镇上卖,杨大川懒得在街上守着卖,一股脑全卖给城里的饭馆,3个大钱1斤。加上水里的烂泥塘,总共种4亩茨菇,取了有1000多斤的茨菇账,卖了有3两银子。
大安朝现如今白米卖的也是3-5个大钱1斤,照这么算的话,这种茨菇还挺划算啊,据杨大川说 ,这茨菇账是茨菇不要的多余的茎,后面结的茨菇一亩地能有1000斤左右,就算只卖3个大钱一斤,也比种稻子收的多。一时间,村民心中火热,恨不得自家田里栽的是茨菇。
杨大川也不知道这古代没有种熟的茨菇跟马蹄亩产有多少,但是现代倒是有两千多斤,所以说了个保守的数字。
时至9月底,一场雨过后,又淅淅沥沥地下了几天小雨,暑气渐降。至此,杨家的田地的活儿暂时忙完了,忙了两个多月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芋哥儿心疼杨大川这两月下了大力气,瘦了一大圈,眼看着日子好过养起来的肉都掉光完了。于是,家里养的鸡鸭鹅都遭了秧,要不是杨大川拦着,他还想把自家养了将近一年的猪宰了给杨大川补身体。
倒不是心疼那猪,只是觉得那猪实在是瘦,养了1年,估摸着也就百来斤出头,平常沈阿嬷跟芋哥儿也没亏着它,打猪草也是勤快的,就是不长肉,难怪这边都没啥人家里养猪,吃的猪肉都是养猪大户养出来的,看来别人家里是有配方的。
在家闲了两天,杨大川又坐不住了。如今可没有啥可以消磨时间的,杨大川想到自己很久没有进山了,收拾收拾东西,跟芋哥儿打声招呼,就进山去了。
杨大川今天没有啥目的,就进山随便逛逛,不知不觉就走的有点远,进到老林子这边。沿着平山河往上游走进入一片山林,与大平山外围的林子不同,这里苍苍郁郁连成一片,看不到尽头,里面的树木都有几十米高,树冠广阔,光都不见透下来,树下的荆棘、灌木丛很少,倒是各种菌类不少,杨大川捡了一些不常见的放到背篓里。
一路走走停停,不时做些标记,看到有大一点的野物,都绕着走。在老林子里走了将近1个时辰,也没见到有啥东西,杨大川本来还以为这些老林子会有个人参、灵芝之类的,好采回去卖呢,但是啥都没看见。
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杨大川就准备往回走。走着走着,稍微绕了一下远路,忽然听见好像有流水的声音,顺着水声走过去,发现一个不小的湖,大概有5亩大左右,湖水清澈,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苍翠的大树,秋日的阳光撒在湖面点缀,一阵微风,泛起层层金鳞,水鸟贴着水面划过,水边金黄色的芦苇草随风轻轻摇摆,湖岸上还有成群的野鸭,偶尔还能看到从树林钻出来,探头探脑喝水的小动物。
真漂亮!杨大川在心里感叹一声,赶明儿有空带芋哥也上来看看。怪不得以前那些城里人老是喜欢往山里钻,这漂亮的像画儿的风景儿可不就躲在这大山里吗?
不过现在,杨大川也顾不得欣赏这景了,他今天上山还是两手空空的,就捡了几朵蘑菇,这里的野鸭水鸟那么多,可不能空手放过。
电视上,上山打猎都是背着一把弓箭。杨大川可不会射箭,枪倒是会用,但是没有。他通常都是背着背篓,拿一把打柴刀,一把小锄头,背一捆绳子,拿根手臂粗的开山棍就上山的。
抓野鸭子,水鸟这类会飞的,下几个套就行了。杨大川就地取材,用山藤下了十来个套放在野鸭群停留的地方。等野物上套的时候,杨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