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正当阿克济阿下定决心准备出城的时候,脑中另一个声音却在嘲笑他,忘了以前吃过的亏,受过的伤吗?一念及此,腹部的伤口竟又隐隐作痛了,这伤口最近虽不似开始那么疼的难耐,但却仍旧没有愈合,还时不时的流出些脓水来。
城内传出鸡鸣,天将破晓。
也罢!阿克济阿似乎是下定了决心。
京师,内阁首辅刘宇亮府邸,一乘二人抬的小轿停在了侧门外,轿帘掀开,一名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走了出来。侧门吱呀一声打开,里边闪出一名仆从,冲那胖子道:“怎么才来?阁老已经等你多时了。”
那胖子立即陪着笑脸:“轿夫走的慢,您多担待!”
然后伸袖一遮,递上一角银子,塞入那仆从手中。那仆从见了银子则立即换上了另一副态度,随口说着一些隐秘,“快随我来吧,昨夜宫中来了旨意。让阁老今日一早陛辞……”
那胖子听到这里,心思却已经乱了,刘阁老不是说到了正月才走的么,如何今日便走,两万两银子岂不是打了水漂?那可是借来的款子,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他心里都是这一遍又一遍的默念。把钱要回来,那是万万不能的,否则传扬出去,自己还怎么在官场上混,可如果不要回来,这事儿又没办成,又拿什么去还人家?
怀着一路忐忑,胖子来到刘宇亮家的会客厅,一路上所见尽是刘家仆从前前后后,忙着打包物什,看在那胖子眼里却是别有一番萧索滋味。
刘宇亮此时紫袍冠带早已穿戴齐整,一见那胖子进屋,便开门见山。
“玄年,昨夜皇上下旨,令老夫今天就陛辞,昨儿商议的事可能有些难办了。”
那胖子字玄年,姓熊,名开元。曾任吏科给事中,当年因受周瑞豹考选事件牵连,被贬为山西按察司照磨,曾走周延儒的路子希望调回京城,岂料被周当场羞辱,自此便与周结下了仇,数年之间都蹉跎于山西。
熊开元与刘宇亮此前交集颇多,自打刘宇亮当上首辅之后,便又动了调回京城的心思。私自来到京城后,东拼西凑了两万两银子,便来走刘的门路。
那天来刘府时,刘宇亮盛情之至,弄的他感激涕零,以为这刘阁老甚念旧情,当场就命人将银子卸在他家。
谁知,出了刘家却得知了一个如同五雷轰顶的消息,刘宇亮早在上午朝会时便向皇上请准出京督察军情。气的熊开元跳脚暗骂,刘宇亮真不是个东西,明知道自己要走还黑他两万两银子。于是当天便去找刘宇亮理论,刘宇亮则好言抚慰,请他放心,收了银子断没有不办事的道理。
熊开元无奈之下只有选择相信刘宇亮,谁知这才过了一日,刘宇亮竟然就要出京……
“唔……”
熊开元不好发作,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也不搭茬,只是唔了一声,他想看看这刘宇亮究竟如何向他交代。
“说难办,也好办,眼下便有个大好的机会,只看你有没有这胆量。”
听刘宇亮的语气,竟是此事还有转机,熊开元大喜。
“阁老就别卖关子了,只要能让开元调回京城,便是上刀山,下油锅也肯的。”
刘宇亮嘿嘿一乐。
“皇上委老夫督察天下兵马事,即将南下,如今帐下还缺个中军司马,不知玄年有意否?将来回京,别说一个给事中,便是一部的侍郎也未必是不可能的。”
中军司马是负责中军钱粮的一个差事,若在天启朝以前,这绝对是个美不堪言的美差,可如今这今天下兵连祸结,总督、巡抚每年不得死上几个,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钱粮官。自己敢做,也得有命去当啊!熊开元越想越生气,心里面将刘宇亮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可却是无可奈何。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认命,刘宇亮吞了他两万两银子,自己老老实实回山西去当他的按察司照磨。二是,赌一把,跟他去当这个钱粮官,不成功则成仁。
也罢!
熊开元狠狠一拍大腿,决定已下!
钟鼓齐鸣声中,大明皇帝朱由检早朝群臣,昨夜间南边送来一则战报,带来了绝好的消息。
据说鞑子伪王多尔衮在高阳城下吃了大亏,好家伙,一个小小的高阳便牵制了鞑子数万大军。更据说,有数名鞑子大将被斩杀。这些信息情报虽然不尽不实,但只要有三成是真的,那也是此番鞑子入寇以来最令人振奋鼓舞的消息。
诸多情报汇集在一起,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与高阳息息相关的人,那就是三朝老臣孙承宗。
一个想法在朱由检的脑中跳了出来。
注:按察司照磨,翻译一下就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里管档案的一个股级干部。
早朝鼓声一过,文武百官按照各自品牒序列徐徐进入奉天殿,三跪九叩大礼,山呼万岁,一番流程走完才分列殿中。刘宇亮身为内阁首辅自然身居群臣首位。
这是刘宇亮出京之前最后一次参加朝会,朝会完毕按照惯例会被皇帝私下召见,奏对完毕便可以去内阁交接,走马上任他这军情督察事。这些事情都是已经定下的 ,虽然前途未卜,但朝会时的心情还是较为轻松的。
连日来朝会都是针对如何应对鞑子做各种议论,终于定下了由首辅督查军情这个折衷的方案,群臣满意,皇帝也满意。在 朱由检眼里,大臣们最大的问题便是不敢用命,这才是导致朝廷的政令被推诿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即位后,有相当大的精力都是用在思考如何能保证大臣不谋私利上。天下勤王兵马由卢象升统领,朝中又有杨嗣昌这样的大战略家坐镇,朱由检想不出除了不敢用命这个理由外,还呢有其他的原因。
所以,刘宇亮南下势在必行,他朝会上自请出京督查军事,使得朱由检茅塞顿开。不过,今日朝会他还有更重要的决定要宣布。
朱由检令太监宣读昨夜的军报。尖厉而刺耳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荡,文武百官们竖着耳朵生怕遗漏了什么,防止奏对时出了差错。但听完之后顿觉匪夷所思,高阳城一个地方上的 小县城,是如何拖住多尔衮左翼军主力如此之久的?
很多人第一反应,这很可能是有人谎报军功,但转念一想,高阳弹丸小城,一没有朝廷朝廷大臣在此,二没有大军在侧。谎报军功与否,能拖住鞑子大军都是匪夷所思的事。
朱由检环视殿中文武百官,问道:“诸位臣工,都说说,你们都有何想法。”
皇帝话音方落,大臣们一阵窃窃私语。
杨嗣昌出班奏道:“赏功罚过,按成例去办即可!”
大臣们听到杨嗣昌如此建议,立即纷纷附和。朱由检不满的看了一眼杨嗣昌,这份军报他昨夜第一时间便命人抄送到杨府,并且在朱批中加以暗示,怎么今日却如此不开?
“臣亦有本奏!”
出班之人是大理寺左少卿范复粹。朱由检示意他畅所欲言。
“臣认为,高阳一战虽然尚未取得实质战果,但拖住多尔衮数万大军连日难发,为驻地勤王兵马北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实乃北虏入寇以来难得一次大胜,朝廷应当予以表彰,并且昭告天下!有功者重赏,有能力者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