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08 00:31:00
注:
尸獾(huan),又称人獾,以人为食。我们都听说过猪獾(野猪)、狗獾(野狗),但人獾却极少听闻。人獾不及魁拔凶悍多诡,但也极为可怕。魁拔是修道着身负怨气死后埋于背阳之地百年之后所化。人獾则是普通人含怨而死葬于聚阴降浊之地所化,一般几十年后可出土成形,祸乱世间。人獾能模仿人的部分声音,夜间以啼叫之声诱杀路人。传说,有个樵夫行夜路,被一阵啼鸣声吸引,走过去一探究竟时,被潜伏的人獾咬断脖子丢了姓名。人獾吸了樵夫的脑髓后,竟能感应到樵夫的家人。是夜,人獾换上樵夫的着装,悄悄潜入樵夫家。人獾刚入院门,却被樵夫家的土狗一阵乱咬。人獾一怒之下竟活活咬死了那只看家狗。樵夫的媳妇以为自己的丈夫回来了,掌灯开门迎夫。由于灯暗夜黑,樵夫的媳妇愣是没有发觉来者不是夫君。当晚,人獾住在樵夫家,并与其妻圆房。夜里,樵夫的幼儿不住哭啼。第二天一早,樵夫媳妇发觉“丈夫”一早便没了踪影,以为他又去砍柴换米去了。如此三番两次,人獾夜夜晚归,与睡的迷糊的樵夫媳妇同房。一晚,樵夫媳妇起夜,竟发觉平时爱打呼噜丈夫睡得异常宁静。樵夫媳妇凑近观察,在窗缝里透进的月光映衬下,只见自己的丈夫居然是一个满脸生毛的怪物!樵夫媳妇惊吓至极,险些叫出声来觉醒人獾。就这样,樵夫媳妇搂着孩子在惊恐中度过了一晚。黎明时分,人獾觉醒,悄然溜走。樵夫媳妇一早便将此时告之村里里长(过去的村长),只是隐去了与人獾行房之事。里长大惊,召集村里几个年长的老者商议此事。有老者认为,这可能是有道行人獾,需要请道高的法师前来消灭此物。苍天有意,恰巧有个云游道士路过此地,正暂住在村西。里长不敢懈怠,连忙请来道长相助。众人见过道长,唏嘘不已。只见这是一位年不过二十,面相青俊的小道士,看着也不像是道行非凡的大家术士。小道士倒也没有谦虚,连连应了里长之求,并承诺定将人獾生擒活剥。众人不信,鄙夷不已,更是担心小道士的安危。是夜,小道士佯装成樵夫妻子睡在炕中,子时过后,人獾果然赴来。当人獾要和樵夫“妻子”行房时,只见道士一个鲤鱼打挺翻上身来,人獾还没有反应过来时,道士立即以左手锁住人獾的咽喉,右手摁住其颅顶,手腕一用力,就这么一拧,只听“咔嚓”一声,人獾的颈椎骨就这么轻易的被道士拧断。接着道士手臂发力,右手抓住人獾脑袋上的白毛,“嗖”的一下竟将其脑袋生生拔了下来。整个过程干脆利索,人獾都没来得及嘶鸣。没了脑袋的人獾四肢挣扎几下,而后从腔体喷出一股黑气,就此倒在炕上。道士将手里毛绒头颅随手扔在地上,倒头就睡。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人(包括樵夫媳妇)都聚集在樵夫院里熙熙攘攘,一探究竟。由于胆怯,始终无人踏进屋里,甚至有人猜测小道士八成已经进了人獾肚子里。片刻之后,只见小道士拎着个毛绒绒的肉球走了出来,一把将肉球丢在众人前,还不忘伸了个懒腰。众人见那肉球五官模糊,却长着满嘴獠牙,恶心至极,无不惊恐,连连后退。里长见此情景,更是惊讶无比,心知遇到高人了,连连参拜。小道士却面无表情,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走到樵夫媳妇旁边,附耳轻言:“今夜亥时家中等我,贫道助你脱险。”言毕,道士转身离开,走时又不忘叮嘱里长将屋里屋外的人獾尸首火化。是夜,道士如约而至。某氏(樵夫媳妇简称)大惊,问道士所为何事。
“夫人莫怕,贫道观夫人面色暗沉,身负气死,且下腹赘影(有黑影),有恶臭传出,想来定是与那孽畜生了苟且之事,怀有异种。”小道士客气地说。
“妖道休要胡言!莫坏了奴家名声!”某氏恼羞成怒,要赶道士走。
“名声?比你们母子姓名重要吗?”道士指着炕上的幼儿说道,“贫道正是顾及夫人名声,才深夜造访,以解夫人之急。夫人所怀异种,若将其苟且生下来,将来必祸害世道。还请夫人早做打算,久则生变。”道士指着某氏的肚子说。
“你……你这妖道满口雌黄!”某氏脸红心跳地说。
“夫人不信?贫道这里有枚五行火木符,专克阴秽。夫人将此符贴于腹前,立见虚实。”道士说罢,将一枚黄符递给某氏。
某氏接过符纸,半信半疑,最终还是将黄符贴到肚子上。转眼间,某氏肚子突然像充了气一样鼓起,时凹时凸,里面如同有个东西在活蹦乱跳,想要撞破肚子逃出来一般。某氏一阵疼痛,倒在地上打滚,央求道士相救。
道士不容迟疑,一把抓住某氏的脚,将其倒挂起来。随后以一枚银钉刺入某氏腹中,却见某氏腹部凸起一个鼓包,那鼓包如同有生命一样四处游走,避让着那枚银钉。道士接着手沾朱砂,用食指狠狠地摁住某氏肚上的鼓包,然后缓缓向上拖动手指。那鼓包犹如被道士的手指吸附住了一般,随着食指向上拖动而动。一眨眼的功夫,鼓包随着手指的移动而行至某氏的咽喉处。
“孽畜,还不现形!”道士说罢,撤回手指,化指为掌,不轻不重地拍向某氏后背。
掌击之下,只见鼓包下移至口腔(某氏是被倒立着的),某氏“哇”的一口吐了出来。却见地上的一团污秽物中,竟有只青蛙大小的黑色怪虫,生有四肢,嘴里“咕咕”叫着,似婴儿啼哭。道士见状,一脚踩在怪虫身上,将其碾碎。怪虫被踩扁后,一股股黑色汁液泛出,奇臭无比。至于某氏,早已昏厥。道士将某氏抱上炕转身离去。第二日某氏醒来后,想起昨晚发生的一切,竟如梦幻。在给孩子换尿布时,发现襁褓中有封书信,曰:贫道观汝子双目生辉,紫气冠顶,必非凡胎,生来仙风道骨,二十年后再行拜会,古谈津。
古谈津何人?正是唐中期天信派开山祖师。古谈津与袁天罡同门不同路,二人师兄弟,都是“先天易道”传人。袁天罡继承了易道的意,古谈津继承了易道的志。袁天罡善窥天机,喜观星象,卜卦占相,分理阴阳,博通古今。古谈津观妖识宝,能辨忠奸,奋勇善斗,画符作咒,扶正去邪。此二人曾有隔阂。袁天罡夜观星象,发现妖星降世,掐指一算,祸指武氏。袁天罡遂请古谈津除妖。古谈津潜入武家,见得武氏目明眉扬,耳翘额宽,虽长相标致,却是一副妖媚相。古谈津刚要动手,却发觉武氏两袖生风,背后紫气缭绕,头顶金冠,貌似鸾凤缠身。古谈津大惑,这等情形,分明是天子降世之征兆,除之恐损天道,遂离去。故此,袁古二人有了隔阂。至于武氏,则是后来的女主武则天。然而,在易道学的成就上,袁天罡要略高于古谈津。
某氏之子成年后,果然随古谈津云游学道,几十年后又是一个人物,乃天信派第一代掌门李云瞬,其嫡传弟子是后来的茅山派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