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猷一生,多被冤枉而不改其忠诚,“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俞大猷传》)擒张琏后,战斗时拥望不前的广东兵将张琏抢走,部属不忿,要求抢回来,大猷不许:“贼恶其不灭,何必功归于己?”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8年状元。)赞诗云:“暗投奇计无坚垒,早缚名酋却让功”。得到当时人们的一致好评,“以为诗史”。(《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平海卫大捷,“捷书入,谭公进副都御史,戚公进都督同知,刘公加秩,公赏金币而已”。(《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时人多有不平,但是大猷从来不抱怨,甚至也不辩解,一笑置之。在《与杨秋泉书》云:“立事功易,处世间人难,猷实坐此病,每每受抑”,并勉励漳州杨秋泉说:“勉力功名以答明时、救苍生,他不必计也”。(《正气堂集﹒卷14﹒与杨秋泉书》)南澳大捷后也是如此,(前文有述,不赘)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大猷连连受到赵文华、胡宗宪团伙的打击,但大猷依然“日日战于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减少倭寇对人民的戕害。又比如万历元年,朝廷给大猷革职闲住的处分,实际上是副使邓之屏的责任,但是大猷不愿意揭邓之屏的短。
“猷与斯世之人何争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马牛相呼,随应之而已。与苏子卿争节义,与诸葛公争精诚,与狄梁公争妙用,与郭令公争勋业,与岳穆武争忠贞,他如孙膑、吴起、管仲、乐毅,权谋术数之流,敢肆侵凌则不与之较。是猷也,猷与斯世之人何争哉?”(《洗海近事﹒书与李思质》)诸多事例说明,大猷根本就视功名如浮云,报国爱民才是大猷真正关心的。虽然数遭冤诬,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猷在当时就获得了广泛的爱戴,大猷足迹所过之处,一座座生祠、纪念馆建立起来,甚至大猷每遇调动,当地百姓都依依不舍,甚至强行不让离开。金门是这样,新兴、恩平是这样,五指山是这样,饶平也是这样……人们尊敬地把大猷叫做“俞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