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2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马周在奏疏中称:“臣考察前代,自夏商一直到汉朝,国运多的可绵延八百多年,少的也有四五百年,这都是由于积下恩德,百姓无法忘记。后世难道就没有昏君?有赖于前代圣王的恩泽而得以幸免。从魏晋以来一直到北周和隋朝,长的不过六十年,短的才二三十年就灭亡了,这全在于创业之君不施行德政,当时仅能自守,死后再无遗德令百姓追思,所以,后来君主的政教稍稍不当,一夫大呼而天下就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虽然以大功而平定天下,但积德日浅,要追思大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理念,施行德政,要让恩典泽披后世,岂能满足于政教没有明显的过失、仅仅考虑当代呢?然而,自古以来的圣王虽然治国理念各不相同,因地制宜,但大的方面是抓好两点:一是节俭;二是对百姓施恩,所以,天下百姓就会像爱戴日月那样爱戴他,像畏惧雷霆一样畏惧他,这就是国运绵延长久的原因。如今,隋末大乱之后,全国百姓不到隋朝时的十分之一(《隋书?地理志》称,隋朝全国户口890.7530万户,人口4601.9956万人;据此,贞观十一年时唐朝的全国人口才460余万人),而朝廷的徭役却十分沉重,服劳役的百姓在路上连绵不断,路途远的要走五六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日。陛下虽然也颁布了诏书表示要减轻劳役,但给有关部门布置的任务却并没有减省,自然而然需要人手,陛下的诏书就成了一纸空文,服劳役的百姓还是那么多。臣每每探访民情,百姓们颇有怨言,认为陛下不爱惜民力。汉文帝怜惜一百金子而停建露台,把装奏疏的布囊集中起来做成帘帷,爱妃慎夫人也没有穿拖地长裙,汉景帝认为刺绣妨害女功,特意下诏废除,所以,天下百姓非常安乐,到武帝虽然穷奢极欲,但由于天下百姓怀念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恩德,因此,天下并没有大乱。如果汉高祖去世之后,由汉武帝即位的话,天下肯定会出现动荡。如今,京师和益州等地,营造的宫廷供奉之物包括诸王、公主们的服饰,大家一致意见都觉得并不俭朴。俗话说,天不亮就起床,思考怎样把德业发扬光大,即便如此,后世还会懈怠。陛下年少就生活在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前朝的成败,又是您亲眼所见,而皇太子自幼生于深宫,不晓外事,陛下应该忧虑身后之事。臣发现历代都是这样:只要百姓怨恨、背叛,聚集起来当了强盗,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就算君主表示悔改,也无能为力了,要改弦更张就要趁着天下太平之时,如果天下已经动荡了,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身为君主的往往看到前代亡国的原因,知道了前代什么方面做错了,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商纣王曾嘲笑夏桀做了亡国之君,周幽王和周厉王也嘲笑商纣王的国家灭亡了,隋炀帝大业初年曾嘲笑北齐、北魏的灭亡,如今,我们看隋炀帝就像隋炀帝看北齐、北魏是一样的。京房对汉文帝说过:‘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贞观初年,全国一片萧条,一匹绢才能换来一斗米,但天下十分安定,百姓们都知道陛下对他们非常怜爱,所以人人都很安心,没有牢骚,从贞观五六年以来,连年丰收,一匹绢能换来十余石粟,可是百姓们却觉得陛下不关心他们,都口吐怨言。另外,如今陛下营造的并非当务之急,自古以来,国家兴亡,不在于国家有多少积蓄,只在于百姓是苦还是乐。我们仅拿前不久的事来验证:隋朝在洛口仓囤聚了大量粮食,却被李密用了;东都洛阳堆积了大量布帛,而王世充用了;长安的仓库,也被我们用了,一直用到现在。假如当初洛口仓、东都没有那么多粮食、布帛,王世充和李密未必能招揽那么多人,当然,积累财富是国家的常事,只是要在百姓有余力的情况下再收取,岂能让天下百姓劳苦不堪而强征暴敛?反而资助了强盗们,毫无益处。勤俭节约,在贞观初年陛下已经做过,如今再去做也并不困难。能做一天,天下都会知道,百姓们会高兴得载歌载舞了。假如百姓已经非常疲惫了,还不让他们休息,一旦国家遭遇水旱灾害,边境又有边患,一些包藏祸心的人趁机起事,那么,天下将出现难以预料的危险,将不仅仅让陛下您费神费力了。古话说:‘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以陛下如此圣明,如果真的想要励精图治,不用效仿上古圣王的做法,只需做的像贞观初年那样就可以了。自汉晋以来,乱天下的何尝不是诸王?都是由于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以至于国破家亡。身为君主的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却受到亲情的蒙蔽,才造成前车翻车而后车也不改道。如今,天下百姓很少,诸王却很多,陛下对他们恩遇过于优厚,臣认为,不仅仅是担心他们会恃宠而骄啊!昔日魏武帝曹操宠爱曹植,等到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严加看管,形同禁闭,这就是因为先帝给予的恩德太多,让嗣王心怀猜疑啊,魏武帝曹操本来是关爱曹植,结果却害了他。皇帝的儿子们还怕不富贵?诸王都有很多食邑,锦衣美食之外,还需要什么?可是,陛下每年都又赏赐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帛。俗话说:‘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说的是自然而然会养成这种习惯。如今,圣王创业,岂止是要管理好眼下的子弟们?需要是给后世树立一个榜样,让万代奉行。还有,君临天下,要以人为本,要让百姓们安乐,全在于刺史、县令们。县令人数多了,不可能每一个都很贤明,如果每个州能有一位好刺史,那么一州百姓都能安生,全天下的刺史们都能让陛下满意的话,陛下就算是端坐在大殿上什么事不干,天下百姓也都不会不安。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要挑选贤德之人,要提拔宰相,一定要先派到地方上担任郡守县令,治理百姓,也有从郡守提拔为宰相的。如今朝廷只看重京官,不重视县令、刺史的选拔,刺史大多是有功的武将,或者是被贬的京官,而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中身强力壮的,先提拔为中郎将,其次才外任为地方官。边远之地用人更轻,其能力堪当宰相的,十个之中找不出一个来,所以百姓不安,都源于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